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19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30

绥阳儒溪书院的前世今生


□卜正恒


  在遵义市绥阳县的千年古镇蒲场有一间百年老校——绥阳县儒溪小学,背靠巍峨狮山,俯视九曲螺江,也是现在儒溪书院的所在地。

  儒溪书院又名柳氏书院,别号柳公祠,据《中国书院史》说,这是贵州省最早也是唯一的一间唐代书院,距今有1100多年的历史。清《遵义府志卷十·古迹》云:“儒溪书院,在治西二十里大溪源,中祀唐柳宗元。”

  有学者考证绥阳县就是唐朝时播州府的所在地,今风华镇的土城坝就是播州治所,《绥阳县志》记载:“唐之播州旧治,在今县治左右。”儒溪书院的建立从史料上看,来源于唐朝时柳宗元与刘禹锡的“易播”,位置在今天绥阳县蒲场镇与风华镇相接的大溪源沟柳塘湾,此处与土城坝相连,据说是柳宗元的后裔柳益元所建。修建书院的目的:一是“祀”,即祭奠柳宗元;二是“仰”,即敬仰柳宗元,敬仰儒家文化;三是教化后人,培养人才。“儒溪”意为儒家弟子似水长流。相传中国古代南宋军事战略家冉琎与冉璞就读于此,至今还有冉氏后代几百人居住在柳塘湾附近的蒲场镇大溪村冉家河,有冉氏十八盘存在。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后,企图夺取重庆。冉琎与冉璞前往协助守军出谋献策,将重庆合川城迁于钓鱼山,修钓鱼城为主体的城堡联防工事,“以山为垒,棋布星分”,建成了青居、大获、钓鱼、方顶、天生等十余座城池,固若金汤,在抵抗蒙古几十万大军的进攻中,历经大小战斗两百多次,坚持抗蒙三十六年,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打败了蒙古军队,迫使三路蒙军撤退。宋王朝凭借钓鱼城防御工事延缓其覆灭达数十年之久。

  书院后来在明朝万历二十四年至万历二十八年(1596—1600)平播中历经无数次的战火(书院不远处的大山上有一个城墙遗址尚存的高群自然村,当地人叫内城,传闻就是播州土司杨应龙预先准备建皇都的地方)。万历二十九年(1601)绥阳开始设县,首任知县詹淑作了《儒溪书院存疑碑记》“遗址堂屋尽废,仅有角亭一楹”,于是拨地重新建造。后来县令冯士奇再一次进行了重修,书院气势恢宏,远近闻名,为当地培养了众多的人才。到了崇祯年间,书院不知何故遭到毁坏,一个叫程生云的拔贡作了《儒溪书院》一诗,诗曰“至今惟有残碑在,野老津津说不休”。

  对于明朝后书院的消失,当地民间有个动人的故事。传说有一天,书院先生正在讲学,一头小鹿跑进书院躲在了先生长袍下,接着一个猎人闯进来扫视书院,没发现小鹿就离开了,先生就放走了小鹿。一天,小鹿突然又跑进书院衔着先生的衣角往外拽,先生顺着它走出了书院,学生们也跟出去看热闹。这时忽听一声巨响,书院瞬间陷入地下,只留下一个大水坑,即现今柳塘湾的“烂眼”。有人说在里面发现过古代的很多碎瓦片。

  后来研究儒溪书院的学者专家普遍认为清朝时期儒溪书院迁到了蒲场镇文昌宫(现儒溪小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儒溪小学牌坊的前面还有两个字库塔,史料讲字库塔一般都建在书院旁,用于焚烧废弃的书本,以示祭奠孔老夫子,对知识文化的尊重。牌坊正中是弧形的石拱门,拱门高三四米,宽两米余,石拱门两边的造型依然是弧形由大到小成阶梯分布,上雕精美的图案。牌坊后面还刻有“入德之门,人文蔚起;三畏九思,必由是路”。可惜所有这些都毁于上世纪的破“四旧”,再加上学校几次扩建,儒溪书院的痕迹就逐渐荡然无存。听蒲场镇南华村李家院子一位八九十岁的李姓老人讲,他家古屋的墙上还雕刻有儒溪书院的原始图画,还说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这事在当地流传甚广,由此看出儒溪书院的文化也深入民间。

  现今重塑的儒溪书院位于绥阳县儒溪小学校园内。今年三月,我有幸在学校教师黄家春的陪同下参观了儒溪书院。

  走进书院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牌坊上非常耀眼的四个鎏金大字“儒溪书院”。牌坊的柱子上悬挂的是家乡著名诗人李发模撰写、遵义书画院院长尹开贵书写的一副对联“书展一片云题词日月带去明心,院养三秋桂唤句山人归来仙境”。

  牌坊左边是时任校领导何胜、曹福海和王自强所作《再塑儒溪书院碑记》:

  “二零一七冬,为塑博儒教师,育鸿儒学生,创香儒校园。时任校长,引领众志。依托学校资源,重塑历史文化。再塑儒溪书院,刻立碑记:

  追昔大唐,刘柳被贬,播之荒蛮。刘母在堂,柳子之心,至善其也。以柳易播,千古名扬。

  儒溪书院,数次重修。文脉千年,瑞泽一方。人生踪迹,孰能参详?今逢盛世,乡贤善举,再塑书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碑铭记,儒者仁也,溪矣善焉。”

  经过牌坊右边小门进入院内,是宽阔的运动场,运动场的正面是书院舞台,一人高的大鼓非常醒目,舞台柱子上挂着“读书敬拜孔夫子,尚义尊学柳河东”的对联,这是家乡作家吕金华先生所撰。舞台右边是象征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日晷仪,在八九点钟春阳的照耀下,古人的智慧仿佛迸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舞台左边是大理石石阶,石阶左右两边是高大的孔子和柳宗元塑像。孔子塑像身姿挺拔,端庄严肃,双目睿智有神;柳宗元塑像眼大深邃,面容清癯,忧国忧民。

  拾级而上,一座雄伟的综合性大楼矗立眼前,大楼前边的大理石石栏上雕有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

  登上二楼,长二十多米,宽两米多,高五米,用玻璃全封闭的长廊挂满了名人字画。两边一人高是有序搁满各种书籍的书架,给人的感觉是一下子进人书海的世界,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长廊右边依次是三个展厅——柳公厅、“二冉”厅和儒溪厅,黄家春说这里既是展厅也是书院地方讲堂。走进每一间展厅,四周墙壁布置的是图文并茂的相关史事资料,前后墙下陈设各种珍贵的档案书籍,中间摆放的课桌椅子整整齐齐、一尘不染。

  黄家春介绍说,创建书院地方讲堂,除讲授经典的中华文化外,旨在展示宣传我们的儒溪历史与文化,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地方历史,家乡文化,使之成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一——育“鸿儒”学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培养具有“儒雅、开放、文明、进取、包容”良好品质的学生。近年来,学校不但荣获了省市县诗教先进单位,而且还在2018年12月获得了全国“中华师诗教先进单位”的殊荣;在艺术教育方面,绥阳县中小学生“千训杯”艺术节大赛上,学校组织的参赛作品荣获多个单项第一,并连续两届获得优秀组织奖,大型舞蹈《大山的希望》还亮相于“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的省级舞台。

  走下楼来,恰逢课间操时间,站在大楼的大理石石栏旁,1600名穿着整齐的校服、佩戴红领巾的学生列队井然于运动场,在书院大鼓的“咚咚咚”声音中,古朴而又极富时代特征的“竹简操”在音乐的伴奏下,整齐划一,场面宏大。我想:在传统文化精髓的陶冶下,学生们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质朴的道德操守和深邃的哲学思想一定会慢慢养成。百年大计,教育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