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这样选拔人才
□周军
公元7世纪前,为治理庞大的帝国,选拔官员和人才成为历代中国帝王最操心的大事。除世袭外,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就是举荐。然而,世袭和举荐的公正性总是不能令人信服,以至官场结党营私、贪腐舞弊之风盛行。
公元7世纪初,中国历史上选拔官员的一场变革终于出现了。推动这场变革的人,是历史上名声并不太好的隋炀帝杨广。
对科举起源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应该以进士科的创办作为起始的年份,也就是隋炀帝大业元年。所谓科举,就是分科取士。
考试科目有常科和制科之分。常科是在规定时间里举行的固定科目的考试,制科是皇帝临时设定科目的考试。
科举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把读书、科考和做官统一起来。由于它基本上是一种公开、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所以在一开始起到了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成为读书人奋发学习的巨大动力。
隋代的科举制还是雏形,学生参加考试要受出生门庭、官员举荐等限制,但它的创建还是大大削弱了官僚贵族世袭的特权。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取消了考试资格限制,为普通百姓敞开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大门。
但科举制在唐代也仅仅只是确立,当时真正受重视的是皇帝临时设立的“制科”。一些才子考试因为不对考官的口味而不得志,韩愈多次在“制科”考试中失利,一连考了4次才得到认可。
杜牧的经历更让人啼笑皆非,考试之前,杜牧将自己的新作预先送给考官看。考官看后竟然说:你的诗写得相当好,可惜送来迟了,前3名已经有人,你只能委屈当第4名吧。考试还没有开始,名次却被预定好了。这样一来,选拔人才的公正公平性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了。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科举考试公平性方面作出重大改革的是宋朝。宋太宗开始实行“糊名制”。糊名就是把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便于识别考生身份的内容封盖或裁去,让考官无从知道自己所判卷子的考生是谁。
即便如此,还是有漏洞,因为考官还可以通过字迹来猜测考生。怎么才能防范这一漏洞呢?这就要求将考生的考卷重新誊录。考生的卷子是用墨书写的,为了区别,就找人用红笔来抄写,抄录的卷子称为朱卷。这样一来,考官只能见到考生的朱卷,而见不到考生试卷上的笔迹了。
宋太宗又规定,主考官在考前实行封闭,接到任命立即进考场隔离,这叫“入闱”,到考试公榜后才能解除隔离。在宋代,还出现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之后逐步形成了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的格局。
到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科举制情有独钟,他将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国策确立下来。从此,科举制度形成了规范化,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所谓三级考试,第一级是童试,通过童试才能成为秀才;秀才通过省的乡试可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考取的就是进士。
明清时期,朝廷为新科进士举行国家庆典,规模最大的是金殿传胪仪式。仪式在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紫禁城太和殿举行,皇帝和众大臣都参加。首先宣读所有及第进士的名字,随后,仪仗队簇拥着身披红花,骑高头大马的新科进士们出发前往天安门,张贴皇榜,并沿街欢庆游行。殿试放榜是写在黄纸上的,所以称为“金榜”,金榜题名被古代读书人视为平生最大的荣耀。
“学而优则仕”刺激了更多人去读书求学。科举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中国人极其推崇文化知识,赞赏勤奋刻苦的品质。这种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皇帝,请求废除科举。随后,慈禧太后发出上谕,从1906年开始,一律停止乡、会试。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就这样嘎然而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