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1期 本期319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24

  编者按:

  8月19日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医’心向党、踔厉奋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医务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赓续光荣传统,践行初心使命,前赴后继、砥砺前行,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贡献。

  门诊室里,他们细心诊疗;手术台上,他们一丝不苟;急诊室里,他们争分夺秒。他们是和时间赛跑的一群人,他们是为生命站岗的一群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岁月静好,只因有你负重前行。

  而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身影中,政协委员们不仅牢记医者使命和初心,更积极履职尽责显担当,成为国家强大医学力量中耀眼的存在。

  在“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守护中医药瑰宝 做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人

  

——记省政协委员温玉波

  

□本报记者 顾怡 万里燕


  在贵州崇山峻岭的大山上、荆棘林立的山沟里、缺医少药的少数民族聚居边远山村里,一位身穿布衣长袍的杏林使者时常穿行其间,她就是十二届省政协委员、中医世家第四代传人、黔西南州名中医、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专委会副主任、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先锋人物、贵州省兴仁市中医院院长温玉波。

  “刚从黑龙江来到贵州,我就发现这里的民族医药非常独特,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比如:火疗、水疗、挑治酒疗等等。”温玉波告诉记者,“虽然北方也有一些民族医药,比如蒙医、满医、朝鲜医等,但是在深入了解贵州的少数民族医药后,我就萌发了整合南北民族医药的想法。”

  心动就行动。温玉波开始着手挖掘整理贵州民族医药,并把中医、道医、佛医与50个民族医药相结合,在此基础上独创了一些治疗手法,形成了一套内含5184种治疗方法的中华生态疗法体系,已于今年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在中华生态疗法中,炁内脏疗法对糖尿病,高血压,对痛风肥胖肿瘤等慢性病有很好的疗效。经过调理以后,这些疾病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尤其糖尿病和高血压,70%左右可以不用终身服药。

  “其实,贵州藏着不少的中药材,这些都是贵州的宝贝。”温玉波回忆:“一次,我开车路过册亨的一个布依族小山村时,因大雨进村避雨。雨停后,我看到很多老人家蹲在河边,她们拿着一把弯弯的木质梳子,一边蘸水,一边梳头,然后用一条长长的帕子把头发包起来。我感到好奇,就上前询问。她们告诉我,这个帕子是用板蓝根染制的,用水梳了头,再用帕子包起来,就可以把帕子上面的板蓝根渗入到头部,可以治疗头昏、头痛。”这件事让她感受到了民族医药的神奇。后来,温玉波经过深入的研究,研发了用中药染制的服装、床单枕头、睡衣等产品,并运用到临床上!温玉波认为,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很难有时间进行系统的健康调理,可以通过衣疗、床疗、食疗等方式将治疗和调理贯穿到日常的生活当中,强身健体,未病先防。“对于有具体病证的病患,可以配合一些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比如九宫针法、太乙针法、子午流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宝藏。虽然现在很多已经接近失传状态,但是能够有机会把这些宝藏挖掘整理出来并传承创新,运用到临床当中,也是我们肩上应该扛起的责任。”讲到这里,温玉波目光更加坚定。

  2010年,温玉波接诊了一位90多岁的肺癌患者,希望能通过中医治疗方法提高生活质量。“那时刚好我在榕江月亮山考察调研民族医药时,发现了两味贵州道地中药材赤松苓和龙骨风,我将这两味药与其他的道地药材配伍给老人家服用,老人家的病痛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这次事让温玉波对民族中药材的兴趣更加浓厚,由此也开启了她长达十多年的民族道地中药材种源收集工作。

  十多年间,温玉波跑遍了全省的山头、林地、村落等,收集、整理了2000多种民族道地中药材,并成功移植到集教学、科研、观光价值为一体的贵州省兴仁市锁寨村药博园内,为中药材科普打下坚实基础;还建设了种植白芍、倒提壶、白芷、厚朴、黄柏、香蒲、玫瑰花、金钱草等中药材种苗基地1400余亩,培训村民药草编织技术、药材加工技术并到公司就业,助推扶贫攻坚,同时促进兴仁市中药材种植业健康发展。

  “我始终认为,中医药是我们的民族瑰宝,是先贤前辈们经过几千年留给我们最伟大的财富。在今后的从医道路上,我将以毕生精力投入到民族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资源库、基因库的建设中,守护我国民族医药瑰宝,做民族医药的传承人。”这已经成为了温玉波心中最大的“执念”。下一步,温玉波将不断提升履职能力,积极履行委员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力打造贵州良药,助推‘黔药出山’,扎实推进全州中药材产业和健康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