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18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8

黔东南州政协主席潘玉凤


强化“三个延伸” 着力打通政协协商“最后一公里”


4576-23-7.jpg

  近年来,黔东南州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把牢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立足新时代新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按照“不建机构建机制”的原则,着力强化“三个延伸”,破解市县政协机关“将多兵少”、政协组织在乡镇“无脚”的问题,持续打通政协协商“最后一公里”,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一、强化协商触角延伸。

  一是建委员之家。注重发挥党派界别委员的特长优势,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单位建立“委员之家”,真正让基层群众参与进来,实现了“开门协商”。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政协建有“委员之家”116个。

  二是建委员联络委。在乡镇(街道)建立政协联络委(组),联络委(组)主任(组长)由乡镇统筹能力较强的政协委员担任,围绕乡镇所需、委员所长、群众所盼组织开展辖区内的协商议政活动,促进政协职能向基层延伸,切实做到了“沉下去”,密切了委员和界别群众的联系。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建有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组)205个。

  三是建委员工作室。以提升委员自我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六有”标准,为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有威望、有实力、有担当精神的政协委员建立“委员工作室”,着力发挥委员示范引领、典型带动作用,创新推进委员履职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让基层群众真切感受到政协离自己很近、委员和自己很亲。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建有村级“委员工作室”168个。

  二、强化委员履职延伸。

  一是注重委员扩面。坚持以委员为主体,依托当前深入开展的“院坝协商”工作,构建“政协委员+村组干+党代表+群众代表+乡贤能人+主题涉及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协商格局,推动协商覆盖面更广、参与度更高。比如,截至目前在我州开展的192次“院坝协商”会议中,参与基层一线协商的州、县(市)政协委员共计1100余人次,有关部门、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等共计12620余人次。

  二是实行委员分片。按照工作性质相近、职业特长相关的原则,县(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政协专委会负责人分片联系乡镇工作,实行“片区管理”,充分激发委员深入一线动力,推动基层实现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政协实行分片联系工作的政协委员218人,片区156个。

  三是推动委员下沉。实行政协委员下沉联系村工作责任制,明确每名委员联系1—3个村,定期走访群众、开展民情座谈,沟通情况、交流思想,加强引导、畅通渠道,汇聚起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下沉联系村的政协委员2250名,联系村1174个。比如,施秉县1名省政协委员、12名州政协委员、126名县政协委员下沉到该县8个乡镇76个村,有力推动了政协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

  三、强化工作平台延伸。

  一是搭建“就地协商”平台。按照就近就地、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依托农家院坝、鼓楼凉亭、风雨长廊、文化广场等群众经常活动场所搭建“就地协商”平台,开展各类协商活动,着力引导基层群众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比如,从江县政协在高增乡占里村选取群众喜爱、经常活动的侗寨鼓楼搭建“院坝协商”阵地,成为民情搜集、反馈问题、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二是搭建“议政建言”平台。聚焦基层党政工作要事、群众生产生活实事、基层社会治理难事,秉承党政所想、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原则,精准选择切口小、关联度大、涉及利益面广、协商操作性强的问题,搭建“议政建言”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协商活动,维护多数群众的利益,兼顾少数群体的合理诉求,促成实现了解民情、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协商目的。

  三是搭建“政策宣讲”平台。更加注重宣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子女上学等惠民政策,通过开展“委员讲堂”“委员小课堂”等方式,着力把党委政府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为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搭建了平台。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政协委员开展宣讲1708人次、听众33860余人次,让老百姓得实惠、感党恩,在协商中教化育人、汇聚正能量。

  总之,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和改进市县政协各项工作,持续推进政协协商不断向基层一线走深走实,奋力在新的征程上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