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 蘑 记
□曹春雷
一定是在初秋,一定是在雨后。这时,就可以欣欣然,提着竹篮去南山了。一定要提着竹篮,因为只有竹篮才能兜得住蘑菇的香。还有,最好不要穿皮鞋,通往南山的路和南山都不喜欢皮革味,且沿途的崎岖不平,会将皮鞋置于难堪之地。
去往南山的路上,可以唱歌,可以把手卷成喇叭朝远方喊,野地会配合你,让风把你的声音送到很远的地方。那里即便有人听到了,也不会在意,他们会理解一个人在野地里想撒欢的心。路边树上的和天上飞过的鸟,朝你“啾啾”叫几声,是在和你打招呼。你要是懂礼貌,会吹口哨,也“啾啾”几下,当作回复。
山不远,要是和村里的奎山爷同行,那么只需他一袋烟的功夫,就到了。那时我不喜欢和奎山爷同行,因为他每次都和我讲他曾在南山上见过一只会笑的狐狸,听到我耳朵都腻了;但我又离不开他,因为他知道山中哪里的蘑菇最多,跟着他,不用找,低头采就是。
有时候,我也会自己一个人去。我熟悉山上每一条路,就像熟悉我手中的掌纹一样。我敢肯定,大山替我保留着我所有的脚印。要是把这些脚印摞起来,一定会比山上那棵最高的树还要高。我去时,大山早已把蘑菇准备好了,只不过,它们藏在隐秘的地方。大山要和我玩游戏,就像我和小伙伴玩藏槐树叶的游戏那样,让我去找。
找吧,蘑菇肯定会躲在偏僻且阴凉潮湿的地方——它们多藏在松树根旁,隐在草丛里。要有耐心,也要有好眼力。如果看到一团或几团淡淡的黄,就拨开草叶,你的眼睛一定不会被辜负;要是看到一团或几团红,也大多不会让你失望。老家人把蘑菇称为“莪子”,喊黄蘑菇“胡莪”,喊红蘑菇“柳莪”。两者相比,我更喜欢胡莪,因用其做汤炒肉,味道更鲜美。
看到一朵蘑菇,则要躬身,将其请到篮子里。是的,“请”,这是对蘑菇和大山的尊敬。每一朵蘑菇,都是大山慷慨的馈赠。
这时候,不要理会山上的鸟儿,无论它们羽毛多么斑斓,叫声多么婉转;也不要去追逐松鼠的身影,无论它们看起来多么可爱,总有让你想伸手捉住,只为那抚摸一下的冲动,一定要专心。否则,很快天色就会暗下去,你甚至都能想到母亲做完饭,站在院门前朝南山张望,期待你回家的样子,但你的篮子依然空空如也。
有一次,我采了满满一篮子蘑菇,高高兴兴下山去,蹦蹦跳跳回家。却没想到,篮子和我一样兴奋,蘑菇也跟着我一起蹦跳。等回到家才发现,篮子里的蘑菇只剩了大半,定是因颠簸而撒落了一路。
我后来还时常想,那些不肯跟我回家的蘑菇,最终去了哪里?被觅食的野兔衔去了,还是被蚂蚁们齐心协力拖走了,亦或是寂寞地呆在路边草丛里直至风干?不知道。大山笑而不语。这注定是无解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