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遵义龙坪机场
□文/图 刘永书
龙坪机场,位于遵义县龙坪镇九里坝,因机场大部分在九里坝内,又名九里坝机场。机场附近熊家洞,为机场修建之前,国民政府武器弹药库。
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付之”。11月中旬,在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为坚持长期抗战,遂决定依照既定方针,作出了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重大决定,并于同月迁都重庆。于是云、贵、川西南三省便成了国民政府抗战的后方基地,位于重庆和贵阳之间的遵义成了进攻防御的战略要冲。贵州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修公路、铁路投入大,收效缓慢,在贵州到重庆之间建一个机场比修一条公路要少花许多时间,还可节约几十倍的投入。遵义县的龙坪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被国民政府的机场修建决策者选中。
为了有效地打击日本侵略者,加强全面抗战,193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积极筹划在遵义县龙坪镇附近修建龙坪机场。1939年8月征调民工开工修建。机场的设计、勘探与施工组织领导,由国民党军事委员会航空委员会下属的空军第五总站具体负责,于1939年8月15日动工。工程征调了遵义、桐梓、绥阳、息烽、瓮安、仁怀、黔西等七县民工10多万人修建。因遵义县幅员广大,又在其县境内修建,所以承担的任务最重,桐梓、绥阳、仁怀次之,息烽、瓮安、黔西本不属遵义专区,但因与遵义毗邻,又邻近机场,也同样承担了一定的任务。国民党贵州省政府最初下达机场的民工任务总数为10000名,预计年内完工。其中遵义县4000名,桐梓、绥阳、仁怀各1500名,息烽、瓮安、黔西各500名。民工报酬一律采用按方计价,但由于方价本身太低(原定土方每立方米三角,后经一再请求,才勉强增至四角),兼之国民党法币天天贬值,民工的劳动所得,事实上只够买点油盐、小菜。民工的粮食,全由民工从家乡带去。保甲长在分派民工任务时,一面派工,一面摊粮。有劳力的人户派工,有经济的人户出粮,既有经济又有劳力的人户任其自愿。民工实行轮流工作制,一月换一班,直到任务完成为止。
为了加强机场工地的组织领导,按当时国民党贵州省政府要求,凡派有民工之县的县长以及遵义地区的行政督察专员,均须亲自带队,进驻机场指挥。例如:遵义县长刘慕曾、桐梓县长孔福民、绥阳县长张旭、息烽县长邓匡元、遵义地区专员刘千俊等。瓮安由于当时县长正值新旧交替(卸任县长胡玉书,新任县长傅启运),中间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县长,机场工地只好派县府第三科科长负责点验督修。
修建机场的民工住在附近老百姓家中,民工住地条件更差,只能勉强避风遮雨。当地所有的人家及猪栏、牛圈的楼上都住满了民工,空气龌龊,臭气熏天。住在人户楼下厅堂内的,通通睡地铺、滚草窝,蚊虫、虱子、跳蚤极多。民工们由于白天整天辛勤劳动,晚上又得不到较好的休息,所以发病率较高,工地虽设有看病就诊的地方,但由于缺医少药,远远满足不了广大民工治病就医的需要。小病不治成重病,重病不治就死亡。在机场修建的过程中,各县先后有近500名民工因劳累过度而亡故。
而死亡的民工,每人仅发给15元的安葬费,另外再无什么抚恤。
前后经历两年多时间,用工1000多万个,死亡民工449人,遵义龙坪机场终于修建完成,并从机场专门修了一条直达熊家洞武器弹药库的公路。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的良好变化和对日反击作战的需要,龙坪机场又进行了扩建,修建房屋19栋(包括场外指挥所及公路沿线军事系统公房),初步建成长1400米,宽400米,跑道长1200米,宽50米,占地近48公顷的机场。
龙坪机场在抗战中起降过美国援华的飞机,其主要起转运抗战物资的作用。它的修建,为配合中华民族全面反攻,打败日本侵略军,在当时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龙坪机场的石碾子见证了60年前贵州人民支援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了中美合作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与龙坪机场同时期的铜仁、兴义、黎平机场都已重新投入使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又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龙坪机场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