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3185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11

十余年来,他为困牛山战斗史实挖掘研究不懈奔劳——

  

一名基层政协人的红色情结

  

□本报记者 田锦凡


  “88年前,困牛山红军将士英勇一跳,创下名垂青史的千古壮举。多年来,广大党史工作者不懈奔劳,只为保护传承好困牛山红军壮举。这次会议和大家所见所闻,正是数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石阡县政协文史民族宗教委主任蔡中华感慨地说。

  他所言会议,即为8月1日在该县召开,由全国政协提案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支持,省政协主办的“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系全国首次高规格、大规模、广范围对困牛山红军壮举开展研讨。会前,与会领导嘉宾前往困牛山战斗遗址瞻仰红军壮举纪念碑,参观红军壮举展陈中心并观看了革命历史题材情景剧《魂铸困牛山》。

  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副主任戚建国作主旨讲话时,开场便感谢贵州为研究红军长征史、特别是红六军团西征史创造很好的学习环境,并盛赞全省各级党委重视、广大党史工作者挖掘,掀开了困牛山尘封历史的新篇章。

  身为其中一员,蔡中华为此颇感欣慰及振奋。

  “这些年,县政协以文史民族宗教委为主力,一直积极参与困牛山战斗史实和全县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工作。”蔡中华介绍说,石阡是夜郎故地、革命老区、温泉之乡,夜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在此交相辉映。县政协通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调研、参与困牛山战斗史实挖掘研究、协助编纂红色文化书籍等,为困牛山红军壮举从史料残缺到有案可稽、从鲜为人知到声名远扬作出了应有贡献。

  2013年到石阡县政协之前,蔡中华当过乡镇教师,曾在县计生局、县委宣传部等单位工作。2005年12月,他被抽调到县红色旅游办,自此开启与困牛山红军壮举的“不解之缘”——彼时,他的另一名同事、县委党史办原副主任杨又铸,已投身困牛山战斗史实挖掘研究数年。两人共事后,就成了田野调查、实地走访的“亲密战友”。

  杨又铸此前历时两年多编撰的《困牛山红军壮举》一书,因蔡中华融入而迎来新突破。近两年间,他们沿着红军足迹徒步石阡的山山水水,走村串寨、遍访老人、实地察看,广泛收集红军文物、战斗史料等。在此基础上,集中精力对原书稿进行了详细修改及补充。

  2014年底,在纪念红军长征入黔、困牛山红军壮举80周年之际,《困牛山红军壮举》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今年6月,该书又录入在困牛山战斗史料挖掘、遗址保护过程中具有理论、资政价值的新文章及资料进行再版,最终呈现在前述专题研讨会上。

  其实,两人“重走长征路”催生的第一项成果——合著《沿着红军的足迹感受石阡——旅游资源调查纪行》,早在2010年已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石阡县第一本公开出版发行的红色文化书籍。”蔡中华言语中略带自豪感。

  而最具成就感的,莫过于经多年史料收集、整理,促成石阡县委、县政府与红二方面军共建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在2008年立起。该碑由萧克将军亲笔题名、9位老红军题词,火炬状碑体左为困牛山、右为红六军团军旗,山与旗融为一体铸成丰碑。

  青山扬浩气,存史祭先烈。“诸多工作者心怀敬意、带着信仰、肩扛责任,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挖掘研究红军在石阡战斗史实,用实际行动告慰英烈。”蔡中华说,恍然间他亦投身其中近17年,“困牛山红军壮举对我们来说,早已不单纯是一次普通战斗、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烙入心底的不灭印记、嵌入血脉的情感寄托。”

  在他看来,对困牛山战斗史实的长期挖掘研究,目前所获阶段性成果主要是厘清了史实脉络、解除了学界质疑、提炼了精神内涵。

  尽管现有史料已较为丰富,但蔡中华坦言社会公众对困牛山红军壮举的了解及认知仍显不足,还需多渠道、多方式、多层级加以宣传,尤其是研发与困牛山战斗相关的文化产品,用红军精神对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教育等急需加强。

  他为此建议,首先应借力党史、军史方面的专家,通过其笔头将困牛山战斗写入中小学辅导教材,让红军壮举走进广大师生的心灵,让祖国接班人接受红军精神洗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四个自信”;其次,应结合省内的夜郎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特色资源,着力打造一批贵州乡土教材并推向全国,在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提升对困牛山红军壮举的认知度,让更多人更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人民军队的初心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行。

  “这次专题研讨会就汇聚了不少党史、军史专家学者的智慧,我们要深入学习好、运用好,在困牛山红军壮举保护、宣传、利用的道路上抢抓机遇再出发。”蔡中华说。

  按照石阡县委制定的贯彻落实“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精神责任分解方案,县政协继续牵头开展全县红色文化资源、困牛山战斗各类史料深入挖掘等工作。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蔡中华笃定且激情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