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181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8-04

红色滋养再长征

  

——“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保护传承述评

  

□本报记者 田锦凡


  盛夏八月,黔东石阡,困牛山上丰碑巍然、绿树绵延,松涛阵阵、蝉鸣声声。

  这是一座在历史尘烟中矗立了88年的丰碑,这里曾于88年前响起激烈的枪炮声、悲壮的呐喊声——

  “冲啊!”随着大幕徐徐展开,硝烟弥散的舞台中央,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8月1日,困牛山下,在新落成的红军壮举展陈中心里,一场革命历史题材情景剧《魂铸困牛山》,将红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生动再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进军黔东途中,在石阡县境内陷入敌军重围。第52团400余人为掩护主力转移,把敌军引向困牛山,留下阻击追敌的红军战士,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搏斗。战至最后,他们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做俘虏,毅然集体跳崖……

  “红六军团西征非常惨烈、非常壮烈、非常辉煌,其中最惨烈、最壮烈的就是石阡困牛山这一战!”“宁死不伤百姓,这是困牛山红军壮举中最动人之处!”尽管已在视察调研中多次倾听过困牛山故事,但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戚建国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仍为真实剧情里的红军壮举动情。

  当天,由两人提议并获全国政协提案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支持,省政协主办的“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在石阡县召开。这场对困牛山红军壮举开展的首次高规格、大规模、广范围研讨,既是一次铭记革命历史的庄严仪式,亦为一次最多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一腔热血洒,精神世代传。与会党史、军史专家学者倾情献计出谋,为困牛山红军壮举保护传承提供了智慧指引、力量支撑、精神滋养。

  

这是一种伟大精神

  黔山俊美,秀水丰盈。

  困牛山西南侧,虎井沟峭壁深深、黑滩河流水潺潺,向络绎不绝来此缅怀英烈的世人,诉说着88年前红军面对凶煞敌人及被胁持当“人盾”的群众,毅然集体跳崖、舍生为民的千古壮举。

  “爷爷对我说过,军号就是他的武器,只要听到军号声,战友们就会冲锋、奋勇杀敌。但敌人实在太多,还抓来老百姓走在前面挡子弹,最后他们被逼到了悬崖边……”红军跳崖幸存者陈世荣孙女陈向梅每当忆及此景,不禁声音哽咽、泪湿眼眶。

  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里,珍藏着一把锈迹斑斑、饱经战火的军号。88年前,正是号兵陈世荣将它最后一次吹响,发起向死而生的决绝冲锋。

  “在我国革命战争史甚至世界战争史上,这么多人集体跳崖、壮烈牺牲,这种精神实属罕见。”身为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原上将副参谋长,戚建国在过去一年多对红六军团西征、特别是对困牛山战斗的深入研究中,无数次被触动和感动。他提炼此战所展现的听党指挥的忠诚品质、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念、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不负人民的爱民情怀,“是伟大建党精神、红军精神及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伟大精神,视若至宝。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视察时指出,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困牛山红军将士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小文说。半年多前,他与戚建国根据深入实地调研所获所感,撰写近9000字雄文《困牛山英烈千古壮举》在解放军报等媒体刊发,引起了巨大反响。

  浩气长存,千秋传颂。在去年2月28日召开的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专门向全省党员干部讲述困牛山红军事迹,要求大家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年3月16日,她专程到困牛山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强调革命先辈绝对忠诚、信念坚定、勇于牺牲、赤诚为民的崇高精神,留下了榜样感召、信念指引、精神滋养,“要永远牢记这段历史,把这个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传下去”。

  

这是一种历史传承

  青山不语,绿林苍翠。

  88年前,困牛山上“只有茅草,每年烧一次,防野兽侵袭”;如今,这座革命之山松树成林、绿草如茵。松涛随风起浪,述说着沉寂多年的英雄困牛山,终于走出石阡、走向全国的光荣之路。

  “困牛山红军壮举对我来说,早已不单纯是一次普通战斗、一个历史事件,而是烙在心里的不灭印记、嵌入血脉的情感寄托。”在挖掘、保护、宣传困牛山红军壮举史实路上不懈奔波21年,石阡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杨又铸虽有难以言说的辛酸,内心却充满了欣慰。

  他是困牛山红军壮举保护传承的参与者、见证者之一。长期以来,诸多党史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困牛山的每个角落、用信仰搜集整理大量相关史料,为这一史实从史料残缺到有案可稽、从鲜为人知到声名远扬作出了重要贡献。

  “贵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抢救了红六军团西征战史的宝贵财富。”戚建国盛赞有贵州党史工作者持续努力,困牛山红军壮举这段尘封历史才得以掀开新篇章。

  红色文化,时代伟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要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

  贵州高度重视困牛山红军壮举保护传承工作。今年4月12日,谌贻琴专门作出批示,要求进一步高质量做好困牛山英雄事迹和战斗遗址的保护、宣传、利用工作,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省政协主席刘晓凯亲自统筹谋划、部署推动,省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各方力量,牵头助力困牛山红军壮举保护传承。继去年组织撰写《关于重点推进“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保护传承的提案》后,今年又明确由一名副主席牵头抓总,省政协办公厅、省委党史研究室及铜仁市、石阡县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心怀敬意,只磨一剑。新发现红52团人员名单29人,红六军团转战锦屏县电令、电报等史料35条,转战镇远文章、故事26个,电文19则、图片18张、图文档案资料7则、诗词4首……经三级党史研究部门携手努力,困牛山红军壮举史料挖掘工作已获阶段性成果。

  “这极大丰富了红六军团西征入黔的史料,进一步佐证了困牛山红军跳崖战斗的史实。”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杜丹说,地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将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这是一种时代昭示

  崇山峻岭,生机盎然。

  从石阡县城驾车上高速,在困牛山闸口驶入红色旅游公路,不过10分钟即可达困牛山村。这里的道路两旁、村居民房,五星红旗、红色标语及宣传画随处可见,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红军精神在困牛山永存,没有红军就没有今天的困牛山村。只有把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才能无愧于长眠在困牛山下的红军战士。”困牛山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国玉引领并见证过去几年全村摘“穷帽”的变迁,深感要传承弘扬红军精神,就必须扎实建好“红色美丽村庄”。

  始于去年,困牛山村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并被列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这一年,全村累计接待党员群众4.6万余人次,开展党性教育1300余场次,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积累41万余元——通过有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赓续红色血脉,注入新鲜血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

  困牛山村的改变,正是石阡县近年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大力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的成就。这处革命老区,已建成7个红军烈士纪念塔、6个烈士陵园,辐射带动周边20个村发展红色文化,成为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着力打造集纪念缅怀、党建研学、长征体验、旅游观光、郊野拓展于一体的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打响“温泉古城、历史名城、红色石阡”品牌,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而在铜仁,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重要“一翼”,该市以碧江区中南门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贵州综合展示园为核心,以木黄会师、石阡困牛山战斗为重点,正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长征文化特色展示点、红色旅游示范点。

  值得一提的是,困牛山战斗遗址有关项目入列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重点推进项目,湄石高速困牛山收费站至纪念碑段4.5公里红色旅游公路建成,游客接待中心、红军壮举展陈中心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得益于前述省政协提案牵头推动。

  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势头渐旺,端上“旅游碗”的困牛山人对未来信心满满。

  红色滋养,干劲十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困牛山红军壮举不断激励后人,铭记先烈精神、投身乡村振兴,这无疑是告慰英雄、传承发展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