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2期 本期317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7-21

睿智隽永的东鳞西爪


——读《思想小品》


□彭忠富


  一个人活得再久,也不过百岁而已。但如果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他就可以经历多个精彩的人生,因为他可以与那些优秀的人共同分享过去的美好时光。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终日为生活奔波劳碌,难得静下心来捧着大部头下苦功夫。于是,在碎片化阅读已成常态的今天,短小精干而又意味隽永的小品文就成了大家的最爱。小品文源于先秦时期,兴盛于晚明时代。这种小型纪事散文寓理于象,以讲故事的方式分享对哲学、历史、人生的感悟,令人读来轻松怡然。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作家,高举“闲适”文学的大旗,对明代小品文推崇备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索和发展。不过,鲁迅先生1933年在《小品文的危机》中谈到,小品文不应该沦为“雍容、漂亮、缜密”的小摆设,它应该如匕首、似投枪,唤醒读者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彼时,社会纷乱,生灵涂炭,鲁迅的要求当然无可厚非。他提醒我们,一个作家任何时候都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要成为社会的良心。杂文作家是这样,小品文作家也应当如此。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李雪涛在德国留学、工作近十年,对西方思想洞若观火;从大学时代起就广泛阅读印度佛教和中国文学典籍的他,对东方思想也别有会心。李雪涛认为,小品文就是卑微的人性个体在人类星空闪烁的宇宙图景中所发现的一个个思想图像,它看起来那么远,又那么近。李雪涛最新出版的《思想小品》分为“如是吾闻”“美与忧虑”“过眼云烟”等十二章,既有学理的探讨,也有人生经验的分享,堪称作者在文化与文化之间不断调试、碰撞、振荡、融合的思想产物。

  李雪涛熟稔古今中外人文经典,故在书中随处可见经典的引援。那些古今中外的典籍掌故,经过“再脉络化”的串联,生发出对当下的哲学思考或审美体悟,也给我们呈现出一种全球史视角下的文史哲审美观念。此外,本书还融入作者个人的生活观察、教学反省、审美体悟,以及哲学思考。以《飞蛾扑火》为例,这则小品文仅仅258字,但是却通过“飞蛾扑火”这个比喻,谈到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辛弃疾更是提出了“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跻身仕途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处在了“被压抑、被扼杀”的境地。他们要么沦为统治者的传声筒,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一分子;要么坚守为民请命的初心,却始终壮志难酬,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陶渊明、苏东坡和顾炎武等人的际遇就是明证。作者通过“飞蛾扑火”告诫大家,只有退回内心自我,求得精神上解脱的人生,才是知识分子真正的归宿。

  写得完美的文字跟活得精彩的人生一样难得。本书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这些文字记录了作者这些年来对生活的思考,其中既有作者阅读经典时一闪而过的思想片段,读书时刻的一个印象、一点情绪、一个意念,也有它们与知识的关联,可谓饱蕴睿智的东鳞西爪,一块尖锐得刺痛心灵的砥石。


4560-4-5.jpg

《思想小品》

李雪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