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2期 本期316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30

触摸黔中先贤的精神风骨

  

——读《明清贵州700进士》

  

□徐吉华


4548-4-4.jpg

《明清贵州700进士》

厐思纯 著

贵州出版集团

贵州人民出版社

  “儒溪农家书屋”隔我的陋室不是很远,因为农事,我不可能天天泡在书屋;但是,我的一颗心却时刻遨游在书屋那知识的海洋里。一个月前,泥脚杆的我横过机耕道,走进书屋,在管理员的“借书登记册”上签名后,借了一本《明清贵州700进士》。二十多天来,在槐花飘香、蛙声四起的初夏之夜,我认真读了这本书,整个心思无不萦绕在700进士勤学、爱国、无私和为公的高尚风格上,有时读到动情的章节,还为之感慨万端!

  《明清贵州700进士》,是我省著名史学专家厐思纯先生花费数年时间,翻阅省、市、县地方志后精心撰写的一部著作。我省史学家史继忠和贵州旅台学者、《黔人》杂志编委李永久在为该书写的序中,对厐思纯先生研究贵州明清史作出的贡献,均作了很高的评价。

  雨后的繁星在窗外眨着丽眼,湿而凉的南风吹拂着绣有梅花图案的窗帘。躺在陋室的床榻上,我掩卷沉思,临近子夜了还无一点睡意。因为700进士的原因,我联想到绥阳金承的“翰林之乡”,想到了陈中荣、王作俘、易为霖……他们,既是绥阳历史星空里的北斗恒星,也是当今莘莘学子学习进步的楷模。此时此刻,我仿佛不是蛰居在陋室的狭窄里,也不是身处于新世纪初始的金融危机阶段,而是穿行于历史的隧道,与乡里名流一起,谈古论今,指点江山……

  一个人,是应该多读一点书的;与书为伴,聆听名家的心跳,感悟人生的哲理,升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确真受益匪浅!因为阅读700进士,我居然弄明白了科举的规则——历史上的读书人,如果要做官,先得参加童试,在这一关中了秀才,再进行乡试;乡试过了关,考取了举人,再进京会试;会试又分礼部试和殿试;礼部试这一关通过了,是为贡生,再来殿试,由皇帝亲自考核面试;在殿试时符合了皇帝的要求,特赐予进士;进士里头又分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出身以及同进士出身。一个读书人要脱颖而出走上仕途,不具有一定的财力、体力、毅力、学力,经历种种磨难,那是绝对走不到辉煌的人生顶点的;这,真有一点苏东坡在《花影》一诗中写的,“层层叠叠上台阶”那么一种滋味!大家读历史,读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就是要学习先贤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精气神”!

  在《明清贵州700进士》一书里,其中讲到了“刚直不阿的徐御史徐培深”。

  徐培深出生于石阡县一个寒素的书香人家,曾祖父是个擅长作诗的秀才,有《匏吟集》诗集流传;父亲徐铎,是个岁贡生,在街上开了一家出售米盐的店铺。嘉庆五年,23岁的徐培深在县、府、院、部初试中,四场均获第一;然而,由于家贫,最终被弃置不用。如果培深就此灰心一蹶不振,那他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23岁那年,培深的母亲、祖母、祖父、妻子相继去世,遭遇如此巨大的变故,他心中的信念仍然没有动摇,而是毅然从石阡来到省城“贵山书院”继续深造。35岁那年,已经在瓮安、荔波、铜仁、思南为官员当过多次幕僚的徐培深,再次进京会试,终于捷于南宫,殿试中第二甲十二名,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徐培深百折不挠、执着坚守的求学精神,让后人景仰!

  《明清贵州700进士》一书,还讲到了一位“骨鲠之臣徐节”。

  徐节,字时中,明贵阳卫(贵阳市)人,祖籍安徽;明初,曾祖父徐伯逊被贬职充军贵州,后定居于贵阳。徐节13岁时,父亲徐资战死,从此家境困窘,难以度日!徐节并没有因为家庭惨变而放弃自己对理想的追求,而是头悬梁,锥刺股,以无比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求知学识上。24岁时,他乡试中举。十三年后,37岁的徐节赴京会试,一箭中的,考中进士,次年出任河南内乡知县。徐节他先苦后甜,以自己的成功,证明了一个真理:要干一番事业,没有一蹴而就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