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1期 本期315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22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


□本报记者 万里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我国古人可能在4200年前就对夏至节气有了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在距今4200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中,考古学者发现了带有刻度的圭尺,证明中国古人那时就已掌握了圭表测日的方法。古人利用圭表测日,持续观测一年之中日影的变化,发现了日影最长的夏至日和日影最短的冬至日这两个极点,从而得以确定夏至和冬至的时间。

  至者,极也,一年中夏至的白昼最长。但物极必反,从这一天开始,昼会愈发短,夜愈发长,所以有谚语“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白天的时间会随着面条被一根根地吮吸到夜晚的肚子里。

  夏至是个极不寻常的节气,陈希龄的《恪遵宪度》中谈到了夏至中三个地理学现象:“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第一,“日北至”,意思为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第二,“日长至”,意思为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日子,其后白昼渐短;第三,“日影短至”,意思是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这一天北半球影子最短,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的奇景。

  夏至曾是古时中国十分重要的节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在宋代的《文昌杂录》中,夏至与中元节并列,百官有三天假期。虽然比不上春节、元宵的七天小长假,但比清明、端午的一天假要多。

  夏至也是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这期间的民俗活动很多都是为了祈求作物丰收的。《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在周代的时候,人们在夏至日祭神,是为了消除疫病和灾荒。《史记·封禅书》中说:“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直到清代皇家还保持着夏至日祭地的大典,明清时期祭地典礼在北京地坛举行。这种祭祀仪式现在还存在着。浙江金华地区就在夏至日祭田公、田婆,这就是祭祀土地神以求丰收。广东阳江还在夏至期间举办开镰节。在开镰的前一天,各家各户做好面饼和茶,准备美酒,在广场上跳‘禾楼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由此可知,夏至不仅仅是一个天文气象学意义上的时间节点,更是在古代社会治理中,承担了重要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的国家公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