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7期 本期315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22

敦煌悬泉置——探索千年古驿站


□汪志


  敦煌的莫高窟,举世无双,蜚声国内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在西距敦煌64公里,敦煌与瓜州县交界处,安敦公路南侧1.5公里处山下的戈壁滩上,有一处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古汉代,并延续使用至唐、宋的著名戈壁驿站——悬泉置,知晓的人就不多了。这座1987年首次发现,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曾经承担了大汉王朝在当时传递律令、上报军情、接待国宾的重要使命,见证了丝绸之路当年的富足和繁华,再现了被湮没的两千多年前贯通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历史,值得一看。

  前不久,我和朋友去了趟,蓝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当悬泉置遗址渐渐逼近时,2000多年的历史迎面而来,仿佛一伸手便能触碰到。

  悬泉置的外围这是一片真正的荒原,除了考古人员铺就的木头栈道和钉在地面上的定位木桩,很难相信这片与周围戈壁别无二致的地方,就是考古界如雷贯耳的悬泉置遗址。

  史载,自汉武帝挫败匈奴后,除了中原疆域外,西域还有乌孙国等大大小小的30多国。由于通往京城长安的路途遥远,人烟稀少,又缺乏食物补给,作为天朝的大汉帝国,西汉想到了这些摆在邻邦面前的实际困难。同时为便利同中西方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促进共同繁荣,及时传达政令,西汉除设立了河西四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外,又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邮驿设施,而悬泉置便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西汉时期,悬泉置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当时编制是“官卒徒御”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还有宫牛和牛车,由悬泉置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1982年,原邮电部发行的一张纪念邮票,邮票上的彩绘壁画《驿使图》出自悬泉置以东300多公里的酒泉市丁家闸壁画墓,跃马疾驰的信使手持凭信,快马加鞭,正是古代千里河西走廊地区邮驿工作真实而形象的记录。

  整个悬泉置遗址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为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东北和西南角均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整个建筑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

  1990年10月,考古人员在这里发掘出三万五千多件木简。蕴含内容之丰富,足以为那个时代勾画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素描写真。

  汉宣帝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的一天,悬泉置啬夫一大早就接到中央政府传来的重要信息,常惠又一次率领三四百人的庞大外交使团出使乌孙国,途中要在悬泉置短暂留宿,啬夫不敢懈慢。悬泉置简《元康五年过长罗侯费用簿》这样记录:3只羊,21只鸡,180斤牛肉,10条鱼,4斗小米,48石大米,20石酒。其中4斗小米折合现在20斤,48石大米折合现在1400多斤,20石酒折合现在588多斤,可见当时河西走廊酒肉佳肴的富足和常态。

  唐代诗人贾岛有一首五言诗,抒写的正是留宿悬泉驿时的心情:“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到了悬泉驿,就远离了长安。山上的烛火映照着贾岛的孤寂和离愁。诗人想举头望月,明月却又被云遮住了,于是便更加思念中原。

  在悬泉置一处倒塌的墙壁上,发现了中国第一套实证的官方“生态环境保护法”。那是一篇手抄文书,行文101行,题为《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由太皇太后颁布的诏令。主要围绕保护生态环境规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注意事项,比如春天不能捕鱼打猎,夏天不许砍伐树木,秋天禁止开采矿石,冬天严禁挖地搞土木工程等。现如今的“休渔期”“封山育林”都可视为其历史的传承,考古专家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一部环境保护法规。

  千里河西走廊的戈壁风沙永远不会停息,黄沙掩埋了二千多年前的驿站。历史的沧桑与繁华,悬泉置古老而神秘,静静地沉睡在千里河西走廊西段的戈壁滩上。如今,风沙将过往的繁盛夷为平地,只有枯草、沙石和打着旋儿的风与这座古老驿站相伴。站在空旷的戈壁滩上,闭上眼,仿佛还能看见使团、驿骑踩着黄沙,叩开悬泉置的大门。朔风阵阵,裹挟着歌声、马声、驼铃声,从西域,一路传到长安、传到洛阳……历史宛若有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