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别 成 诗
□马亚伟
“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道从古至今的离别诗加起来会是多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恐怕离别诗中的眼泪汇聚起来要有一个重洋了吧。
离别,总是能够触动人心底最细腻幽微的情感。离别成诗,千丝万缕的离愁与别绪,千回百转的留恋与缠绵,在心里起承转合,织成诗歌的锦缎。所以古代的送别诗才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或美丽,或忧伤,或悲壮,或豪迈,无不让人动容。
古人比我们现代人更能体会离别滋味,此去关山万里,前路迢遥,很可能一别成永别。那个时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离别意味着一去天涯远,连他的背影都看不到,怎能不伤怀?所以,送别的时候,长亭复短亭,一步一流连,十八里相送,直到那份不舍和惦念浓得化不开,凝成诗。
柳永把离别之情抒发到了极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上学的时候,美丽优雅的语文老师朗诵这首词时,泪眼朦胧,她低垂的眼睫上,仿佛笼着一层离别的薄雾,有着迷人的忧伤。我心中的情感跟着起伏折转,那样荡气回肠的感情,那样依依不舍的深情,让人深深沉醉,沉入离别的河流,任由那种婉转忧伤的情绪慢慢流淌。
离别的滋味,微苦,微甜。苦的是从此双方只剩下一个遥不可及的眼神,甜的是两颗心总会遥遥牵念,心心相印。不管是亲人、爱人、朋友,只要踏上离别的驿道,心中涌动的都是难分难舍之情。离别是一场寂寞的盛宴,总会以落寞收场。落寞之后,便是长长的思念,比迢遥的路还要长。
在外地上学的时候,我遇到一个他。校园的栀子花开了,洁白芬芳,心中朦胧的情愫也在悄然花开。他要回老家,我去车站送他。他上了车,不停地冲我挥手。汽车开动的一刹那,我的眼泪“唰”地流了下来。离别的滋味,竟然是撕心裂肺!虽然看不到他,我依然跟在车后跑,直到再也追不上了。后来,我写了一首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墨绿色的汽车闪过,我的思念也成了墨绿色……”从那时起,我懂得了当情感无处可寄时,可以写诗——离别成诗。
我还记得毕业那年,电话还很少,只能靠通信联系,我们都明白,离别是长久的,相见是渺远的。毕业联欢会上,班上那位又高又瘦的诗人,作了一首长诗,并且深情朗诵。诗人全情投入,长歌当哭,惹得我们哭成一片。大家用泪水来表达惜别和怀恋,匆匆三年,有多少相聚的美好时光瞬间涌上心头。我们任由泪水奔流,把离别化成一首诗。
江淹曾作《别赋》,其中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让人尤为铭心。古人尚且伤别离,今人也想长相厮守,离别总归是无奈。月台上一对恋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拥抱吻别,带着万千的不舍。每次看到此情此景,我总会在心里默默流泪。虽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是生存的不易又让我们常常别离。所幸的是,不再是古人的那种“君问归期未有期”,想见只需搭车,天涯如同咫尺。
我讨厌离别,因为一段感情的结束,就意味着好多曾经美好的记忆要开始时常光临你的心头了,一个人的转身,可能意味着一段青春的流走、一个个曾经斑斓的梦想不能回头;但我又享受离别,因为优雅地说出“再见”,我便可以迈开脚步,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出发,去看看我未曾见过的世界和风景,就像米兰·昆德拉说的那样:“第一次的背叛不可弥补,每一次的背叛都离最初的反叛越来越远”。
时光变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交通和通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生活节奏如此紧张快速的当下,离别的滋味是否也已淡成了一缕青烟。有谁,肯再为离别写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