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政协主席许风伦:
探索“院坝协商”“12345”工作方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黔西南州政协积极探索,广泛深入开展“院坝协商”,不断完善“院坝协商”机制,形成了一条具有黔西南特色的“院坝协商”“12345”工作方法,有力推动了黔西南美丽乡村建设,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12345”工作方法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一个主题”协商。黔西南州政协通过深入调研,决定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院坝协商”的重要主题,由主席会议成员牵头,带领政协委员,农业农村、住建、水务、生态环境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组成协商组开展“院坝协商”。
(二)坚持“两个原则”协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群众对过去有的搞面子工程、建参观“盆景”“规划高大上、实际用不上”等行为非常反感,担心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会出现类似情况。经过协商,逐步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性共识,坚持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原则,立足村庄实际、村民实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统一群众思想,与群众共谋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环境整治等工作,防范和杜绝搞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的形象工程。
(三)着眼“三个要点”协商。美丽乡村建设,主体是农民,载体在村庄,重点在人居环境整治,难点是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乱搭乱建。如何开展“院坝协商”?就要着眼协商为农民,根据协商难点找准参与协商对象,组织相关部门参与,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农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规划村庄房屋,做到保护、治理、规划“三位一体”统筹推进。
(四)发挥“四个作用”协商。美丽乡村建设依靠谁、由谁来带头?在协商座谈中,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产业合作社员和致富带头人这四类群众代表发言最积极,思考得较为深刻,带领乡亲们谋发展、奔幸福的愿望最为强烈,通过协商,达成了要充分发挥这四类群众的作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
(五)应用“五共方法”协商。针对美丽乡村“怎么建、建什么和村庄治理怎么治、谁来治”的问题,在“院坝协商”中找到了答案、形成了共识。群众代表纷纷表示:“主动和我们坐在一条板凳上共同商量,大家一起建、一起管、责任共同担、成果共同享,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共商发展清单,共建宜居家园,共管乡村治理,共担发展责任,共享美丽成果,形成了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乡村建设新局面。
“12345”工作方法的推广应用
(一)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全州范围推广。黔西南州政协探索的“院坝协商”“12345”工作方法,得到了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该工作方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工作思路被融入到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中,在全州范围推广。目前,全州实现村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卫生厕所改造基本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村民环境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村容村貌干净整洁有序,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基层广泛应用。“院坝协商”“12345”工作方法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得到了基层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迅速响应,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例如,普安县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成立政协委员联络站,由各乡镇(街道)主要领导牵头,组织“两员”(辖区政协委员、政府及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共开展“院坝协商”200余次,1000多名群众代表参加协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290余个,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工作成效明显,在全州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