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县柳川镇加禾村:
搭建“协商+”平台 让村民议事件件有着落
□王秀丽
加禾村位于剑河县柳川镇西南方向,国土面积约16平方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08户795人,有劳动力555人,外出务工人员200余人。自2021年6月份启动“院坝协商”工作以来,加禾村院坝协商议事会严格按照县政协推出的“三定”协商法要求,围绕委员所能、加禾所需开启“协商+”模式工作,解决加禾百姓一批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院坝协商”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征题+定题”,搭接心灵交融的倾诉空间。加禾村始终坚持一线出题目,立足实际,以“一个原则、两个融合、三个主体”为突破口,通过调研、入户走访、会议、微信群等多种渠道征集协商议题,经“院坝协商”议事会协商后科学选取协商议题,并呈报县政协审批(重大议题报县委备案)。始终坚持“三议四不议”这一原则,选取“涉及全村长远发展、群众受益、关注度高和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协商议题。始终坚持“两个融合”,着力推动“院坝协商”与基层治理相融合、与乡村振兴相融合,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问题开展调研,精准选取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协商议题。始终坚持“三个主体”,以党委政府、群众、政协委员为主体收集议题,着重把握“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交汇点,请党委政府“点题”、群众“出题”、政协委员“荐题”,全方位覆盖议题收集范围,增强包容性,进一步拓展“院坝协商”空间。截至目前,共收集议题40余个,纳入“院坝协商”会议协商议题4个。
“委员+驿站”,打造网聚群英的乡贤驿站。由政协委员牵线建设“乡贤驿站”,将12位致富能手、19位传统手艺工匠、36位加禾籍城镇退休职工、4位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干部纳入振兴智库,确保问题商得有人脉,商得有智慧,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正能量。90后大学毕业生杨昌碧瞄准了“院坝协商”和“乡贤驿站”带来的创业优势,主动放弃城里工作机会,毅然返乡创业,成了村里食用菌种植大户,由一名年轻大学生变成了新型职业农民。
“院坝+‘微商’”,搭建平等对话的协商平台。以院坝为平台创新开启“院坝协商+小微协商”模式,通过院坝“唱主角”、小微协商来“配乐”的协商方式,推进加禾村协商更灵活更接地气。通过召开专题“院坝协商”会议,围绕党委政府和群众关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开展协商,通过“3+N”(政协委员+涉及部门+村两委+乡贤、老党员、老村干……)模式一起参与协商,推动协商议得准、商得透。同时,积极探索“小微协商”,政协委员主动走村入户,了解问题并开展形式多样的邻里协商、夜访协商、族老协商等,推动事情商在一线,解决在户里。让利益相关的群众参与更广泛,让民主协商成效发挥得更加精准,进一步填补基层治理空白,真正做到精细化解决群众问题。目前,加禾村共召开“院坝协商”会议4次、“小微协商”会议43次,主要涉及撂荒土地处置、农产品出山、产业发展、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等民生问题52个。
“监督+伴督”,建立陪伴跟踪的落实机制。加禾村“院坝协商”议事会建立督办落实机制,对每个协商成果收集整理汇总后认真研判,分类梳理意见和建议清单,明确具体事项、时间节点,明确政协委员全程跟踪督办,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及问题开展“陪伴式”监督,既当监督推动者,又当成果转化引领者,确保协商议事成果落实落地。目前,加禾村“院坝协商”成果共52个,已落地落实50个,正在对接相关部门,力争所有问题得到落地解决,确保“院坝协商”工作见实效。例如:加禾村人居改造工作中,因设计理念不符合基层实际,屡遭村民的反对。村级议事会召开“院坝协商”会议协商改造相关事宜,探索出“村民主体、社会助力”的乡村共建的协商成果后,通过政协委员带领专业院校学生一对一与每户群众共商共建,推动设计理念与民众意愿有机统一。通过陪伴式监督,现今,加禾村的167栋民居已完成改造设计97栋,有效推动了村庄改造进度,加快了环境提升的艺术化、个性化和多元化步伐。
“院坝协商”,架起党政与百姓的连心桥。通过开展院坝协商,加禾发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变化,打开了政协委员与群众心灵对话的窗口。加禾村的民心像“石榴籽”一样聚得更紧了。把协商会开到百姓“家门口”,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社会治理与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切实增进共识、凝聚人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发展像“复兴号”一样跑得更快了。通过协商着力破解融资、就业、产销、续租、闲置等难题,扎实推进加禾村各项产业飞速发展。比如:“返租倒包”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反租倒包”土地400余亩,辐射带动500人次参与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3+3+2+1+1”模式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完成1000亩林下中药材种植。村庄像“诗画”一样变得更美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和小微协商,进一步纠正厚葬薄养、天价彩礼、人情泛滥等陈规陋习,美化人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融洽邻里关系等,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和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加禾村积极建设“合约食堂”,约定了办酒标准、办酒形式,易旧俗,树新风,狠刹农村滥办酒席风气。
“院坝协商”已经在加禾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真正架起党委政府与老百姓的“连心桥”,让群众真正在家门口感受到了协商民主的阳光与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