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质量发展增添一抹绿色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赴黔围绕“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开展调研侧记
□见习记者 卢星宇 本报记者 李昊霖
6月6日至10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调研组赴黔围绕“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开展了为期5天的调研。
调研组深入贵阳市、遵义市、仁怀市,到多家制造企业、环保企业和金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贵州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情况,并召开两场座谈会,与贵州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负责同志、企业代表等深入交流,了解我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做法经验以及面临的困难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长期战略任务,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调研组表示,贵州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发展绿色金融助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方面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希望贵州继续在发展绿色金融上先行先试,为绿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更好推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
7日,调研组来到贵阳市三江口滨河公园。三江口是南明河与其两条支流花溪河、小黄河的交汇口,多年来存在污水溢流下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河流的水质。在贵阳市委的支持下,贵州经合生态环境有限公司开展了小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解决了三江口的溢流问题,企业也在开展环境治理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调研组对此表示充分肯定,“通过双方的合作,既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是值得提倡的好方法。”
在贵阳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组看到了贵阳公共交通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了贵阳公共交通为实现低碳交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做的创新与实践。
“你们集团旗下现在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是多少?”全国政协常委、调研组成员胡晓炼询问道。
“百分之百!”企业负责人自豪地回答,“早在2012年,我们就实现了全部运营车辆的清洁能源化,之后也在不断地推动运营车辆向着纯电动化新能源公交车发展,现在公司旗下的公交总共有纯电动公交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和清洁能源(LNG)绿色公交车三种类型,实现了新能源汽车百分之百的占比,节约了柴油成本的同时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调研组成员纷纷表示,贵阳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肩负社会责任,积极实现产业低碳转型,发展绿色经济,为“双碳”行动贡献力量的行为值得点赞,希望企业能够继续响应国家政策,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交通持续发展。
在8日召开的座谈会上,调研组与贵阳贵安多位金融机构及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成功经验,了解困难挑战。
会上,贵州环境能源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陈遂提出的单株碳汇机制引起了调研组的注意,并就此展开了一场讨论。调研组组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毕井泉针对机制的操作实行、开放对象、售卖情况等提出了诸多问题,陈遂一一进行了回复。
调研组指出,近年来,贵阳贵安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贵阳贵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探索形成了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产品服务体系、支撑服务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市场运作机制、生态文明与绿色金融共生共建机制“四体系两机制”,有力推动了贵阳贵安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步伐匆忙,8日的座谈会一结束,调研组一行便冒雨驱车前往遵义市。
在贵州银行遵义分行,一项名为“红粱贷”的业务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
“红粱是生产优质酱香白酒的主要原料,也是遵义市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红粱贷’就是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来支持红粱产业发展壮大,从而推动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壮大。我行自2017年开始,探索实践出了这样一条通过金融支持有机红粱产业发展的绿色金融道路。”贵州银行遵义分行行长夏添介绍道。
“‘红粱贷’现在的发放情况和收益如何?”毕井泉追问。
“截止到今年3月,我们已向遵义市12个区(县)的红粱产业提供了信贷支持。”夏添回答,“支持对象包括红粱产业链上的收储公司、合作社以及农户,总计已带动近20万户红粱种植农户实现创收增收。”
成功的经验固然令人欣慰,困难与挫折更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在调研过程中,不乏企业负责人汇报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调研组的专家们一一问询,详细记录,表示接下来将结合在贵州的所观所想,围绕创新、发展、转型等问题,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通过全国政协积极建言献策,为绿色金融发展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在高质量发展中多增添“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