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播州土司杨元鼎买地券略考
□文/图 石再军
前不久,笔者在一金石收藏爱好者处发现其多年前收藏的一块方形石刻,经仔细研读,发现是一块非常重要的买地券,对播州土司葬俗文化及土司个人基本信息很有研究价值。
买地券原文:元亨利贞,大明播州居殁故资德大夫,前播州宣慰使杨元鼎存,系乙酉年三月十六日子时生,忍于辛亥年六月十五日戌时告薨,今卜此壬山丁水之源建造幽宅,以为安厝,惟冀山川兴旺,水口良宜,百世子孙侯门永庆。一如女青诏书律令。洪武二十九年太岁丙子十月十三日坤时诰下。
原文解读:元亨利贞(为《周易》乾卦卦辞,吉祥用语,这里不作细述),为大明播州居住并去世原资德大夫、前播州宣慰使杨元鼎所存放。杨元鼎于元至正五年乙酉(1345)三月十六日子时出生,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六月十五日戌时去世(薨,古代诸侯去世称“薨”),今选择此壬山丁水(壬山丁水,意即该墓坐壬山,水口出丁字,民间风水用语,这里不作细述)之源建造墓室,以作为安葬之地,希望葬于此地后,山川兴旺,水口符合风水规范,以保佑后世子孙世代公侯。一如女青诏书律令(道教用语,在这里意为此地为杨元鼎所有,具有阴间法律效力,不受任何鬼神的侵犯)。于明洪武二十九年丙子(1396)十月十三日坤时(按古代计时,用十二地支表示时间及罗经分布计算,坤时为下午两点至四点)诏告地下各路鬼神。
买地券四周圆点及连线为《易经》中河图在宋元明时期买地券中的应用,《易经》河图以数字代表方位,其中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东、四九居西、五十居中,这里以此代表墓地四至边界或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在中国古代,视死如视生,买地券用来明确死者所占有的私有领地不可侵犯,往往由民间道士书写并由石匠刻制后放置于墓底(即腰坑,在目前遵义周边考古发掘的杨氏土司墓葬均有腰坑)。买地券虽然其书写不是很规范,是封建社会时期的道教产物,且带有迷信色彩,但其也能反映墓主的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特别是墓主的生卒年月、居住地址、葬于何处、下葬时间等。由于古人对风水十分迷信,其提供的生卒年月日时往往非常准确,这对我们研究墓主的基本信息特别重要。
从此买地券可知,杨元鼎生于1345年,卒于1371年,享年二十六岁,英年早逝,二十五年后于1396年正式安葬于“壬山丁水之源”。
查阅郑珍撰《遵义府志》卷二十七职官一载“杨元鼎忠彦子”,卷三十一土官二十载“子资德大夫播州军民宣抚宣慰都指挥使忠彦嗣。忠彦卒,子资德大夫,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播州军民安抚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元鼎嗣。元鼎卒,无子,田氏以如祖季子嘉义大夫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播州沿边溪洞招讨使城之子铿嗣”。这是《遵义府志》对杨元鼎的记述,其他情况已无记述。近年所见相关文章对杨元鼎的生卒年月推断均不准确。
据了解,由于年代久远,杨元鼎墓葬于早年间已被破坏,1957年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曾作简单清理,贵州省考古学者于2017年2月对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的皇坟嘴墓地、赵家坝墓地这两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进行系统清理时,发现了大明怀远将军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昇于永乐七年己丑(1409)八月七日所立“明故前资德大夫播州军民宣慰宣抚使上护军杨元鼎夫人播郡田氏夫人墓铭”,据墓志铭记载,“元鼎字大用,夫人事之甚谨。事其舅资德大夫前播州军民宣慰宣抚使都指挥使上护军、姑衍庆郡播国田氏太夫人尤孰妇道……越四年,辛亥,元鼎薨,夫人年二十,衍庆郡夫人哭曰:‘吾子不幸早世无子,一门之内惟吾二夫人而已,数十世宗祀之重,其谁託之?’甫命元鼎从叔铿为之后,铿领政,为元鼎服齐衰三年……夫人生元之至正壬辰五月十四日,卒于今永乐己丑八月三日,享年五十有八,将以是月七日丙午合葬于冉川原……吾嫂氏守节近四十年始终如一,其生也不能闻之朝以旌表之,其死也墓之石不能铭,则吾嫂氏之德泯矣……夫人之德行,世庸或有之,至若不二其天、守节四十年如一日,则绝无而仅有也!”由该段文字记述可知,杨元鼎字大用,辛亥年去世,此与杨元鼎买地券记述相符。其夫人田氏十六岁时嫁与他,其二十六岁去世时夫人年方二十,夫人于五十八岁去世。
综前所述,可以得出杨元鼎准确的基本信息:杨元鼎,字大用,播州第十九世土司杨忠彦之子,于元至正五年乙酉年(1345)三月十六日子时出生,于明洪武四年辛亥(1371)六月十五日戌时去世,曾任资德大夫,绍庆、珍州、南平等处沿边宣慰使,播州军民安抚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杨元鼎英年早逝无子,由从叔杨铿袭任土司之职。夫人田氏生于元至正壬辰(1352)五月十四日,卒于明永乐己丑(1409)八月三日,合葬于冉川原,即今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与杨粲墓一河之隔的赵家坝。
买地券原文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