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14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6-07

关于加强仡佬族文化 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民进贵州省委员会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仡佬族是贵州最早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文化底蕴,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文化,包括手口相传的仡佬族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歌舞、体育活动项目等;世代相传的生活习俗;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仡佬族“铜鼓”文化等等。但由于保护传承工作不成体系,仡佬族文化面临很大的困难。对此,民进贵州省委员会的提案提出对策建议。


现状分析

  ■外来文化冲击严重,仡佬族独有的民风民俗正在消亡。主要表现为:仡佬族语境弱化,仡佬语濒临危机;仡佬族独具的生活风俗习惯、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和民居装饰等逐渐被取替和消失。

  ■后继乏人,仡佬族文化集体“失忆”的风险在加大。这主要是由于仡佬族文化都为手、口相传,随着会仡佬语的仡佬族老人的逐渐离世,加之后继乏人,仡佬族文化集体“失忆”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仡佬族文献整理简单粗放,仡佬族文字研究能力不足。仡佬族文化的民间故事、戏剧音乐、服饰等收集、整理简单粗放,缺少二次加工;现存仡佬族的文献,大部分是以汉语言的载体形式呈现的,记录内容虽多却纷乱繁杂;受保护制度不健全、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制约,仡佬族文字研究能力略显不足;现有的文化站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空间,都不能较好地满足仡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需要。

  ■文化传播缓慢,保护前景堪忧。受地域限制,当地大部分仡佬族文化传承人对电子设备、互联网的接触较少。由于不能满足传承人生产、生活的需要,老人不愿意教,年轻人不愿意学。仡佬族文化文化传播缓慢,保护前景堪忧是不争的事实。

  ■仡佬族文化乡村游不景气。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文化挖掘开发滞后,经营理念落后和旅游人才匮乏,红色文化与仡佬族文化的融合不够理想,造成仡佬族文化乡村游不景气。


对策建议

  一是借鉴省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经验,针对仡佬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制定切合实际的地方性保护法。

  二是建立健全仡佬族文化抢救性挖掘工作机制、仡佬族文化民间艺人支持与帮扶机制、仡佬族文化口传文化搜集机制。加大对仡佬族文化实物、民族习俗以及手、口相传的原生态仡佬族民间故事、诗歌、戏曲、音乐、服饰等的收集力度,并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仡佬族文化数字资源平台,采取“实物+电子+编制相应目录”等方式,立档保存,满足读者阅读和后续研究者的科研需要。扩大仡佬族文化宣传和推广范围。“线上”运用好当下各种新媒体平台,“线下”举办不同层次的仡佬族文化研究会、文化旅游和展览会,扩大仡佬族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仡佬族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地方中职、高职等学校合作,培养仡佬族文化急需的专业人才。成立县、乡两级仡佬族文化研究学会等,鼓励社会各界、学界积极从事仡佬族文化的研究,繁荣学术研究氛围。鼓励仡佬族文化民间传承人或艺人进课堂或教学实践基地,将他们掌握的技艺传承给后人。

  四是利用国家“非遗”政策保护仡佬族文化。一方面加强对已进入各级“非遗”名录仡佬族文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收集整理没有进入各级“非遗”名录仡佬族文化,积极申报。加强仡佬族乡村治理,开展好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做好仡佬族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利用。

  五是加强仡佬族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民族文化挖掘。妥善解决仡佬族文化景区开发受阻、烂尾事件。完善管理体制,及时培养仡佬族文化乡村游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