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味端午糕
□田雪梅
“胃是有记忆的,也是有感情的。”端午节的油饼子卷糕是我儿时记忆中的至味。
端午节,父母看得似乎和春节一样隆重。节前,母亲要去镇上的商店里购置蒸糕的原料。往往是一个店里很难把需要的材料一一购全,得跑好几个店里,才能买齐全饱满晶莹的糯米、色泽红润的大枣、胖嘟嘟的蕨麻、翡翠般的葡萄干……
蒸糕的那些原料馋得我们像小猫看到鱼似的,老惦记着。
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把糯米淘净后,用水泡着,洗干净干红枣的褶皱里的泥垢,取出里面的枣核,用擀杖把花生压碎。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拿来一口大锅,放上蒸篱。在一个盆子里放一层糯米,上面放一层红枣、花生碎、蕨麻、芝麻和莲子,一层糯米一层坚果,完了还要浇适量的白糖水。
母亲把炉火烧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开始嘟嘟地唱起了欢歌。蒸糕的当儿,母亲用开水烫好面,揉呀揉,把面揉匀揉光滑了,揪成一小块一小块,团圆,擀成比巴掌大的圆饼,薄厚大小需适宜。我学着母亲的样子先把面疙瘩团圆再按扁,再擀。刚开始,擀杖在我手里不听使唤,要么把面压得太实,粘在案板上,要么擀成了扁的。母亲耐心地给我示范,即使没擀圆,母亲也会说:比上一张好多了。等案板上摆满了面饼,糕的香味巳飘满了房间。
母亲用凉开水化一些红糖水浇在蒸好的糕上,把糕和坚果搅均匀。这时,糕由红玛瑙般的大枣点缀着,翠玉般的葡萄干陪衬着,在黑蕨麻白芝麻的映衬下,堪称一件色泽鲜艳的艺术品。
母亲要炸油饼了。倒上喷香的胡麻油,等油烧热,一手拿着油饼顺锅沿下入沸腾的油里,油锅里顿时“噼里啪啦”响起了交响曲。油饼由白变金黄,鼓起一个个泡。母亲用筷子捞起油饼,控油,另一只手拿张饼再放进去。
等糕凉了,在一张油饼上放上两勺糕,把油饼两头一折,一卷糕就好了。儿时母亲做的糕色泽诱人,甜而不腻,悠远绵长。
母亲会让我端几卷糕送给邻居,而邻居家也送我家糕。记忆中母亲做的糕食材丰富,甜香悠长,独一无二。
亲戚家有高考的学生,母亲特意送糕去预祝他们考上好大学。也许是糕寓意即高中,那些年,哥哥姐姐们成了一个个飞出村子的“金凤凰”。
又是一年端午到,记忆中的油饼子卷糕那香味和甜蜜又涌上了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