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盒上的“牛皮癣”得治治
□周慧虹
“扫码1元抽手机”“免费抽1箱方便面”“免费抽3双保暖袜”……如今,消费者在收快递时,常不免与快递盒上张贴的类似二维码小广告不期而遇。一些人扫描进入后却发现,需要填写个人信息、支付邮费、拉人砍价等才能领取“免费”商品。
这些二维码小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跟着快递盒不断流动。安徽省消保委曾对1111份快递单样本进行分析,发现674个样本中含有二维码小广告,占比60.67%。快递盒上此类“牛皮癣”比例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纵观快递盒上的这些小广告,说的是“扫码”“免费”抽奖品,事实上根本没那么简单,这说到底其实就是在欺骗、误导消费者,由此带来的不仅是涉事消费者时间、精力上的浪费,而且,还可能使之面临个人信息泄漏、经济受损的陷阱。特别是,有些人被这些广告内容牵着鼻子走,广发微信朋友圈拉人砍价,无意间充当了助纣为虐的角色,导致更多人跟着受骗上当。
快递盒上的这些“牛皮癣”广告究竟从哪里来?曾有负责投放快递单广告的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和电商平台、快递公司都有合作,商家可以直接通过系统把额外添加了广告的快递单打出来。但现在的问题是,当有消费者感觉受骗上当,找相关电商平台、快递公司讨个说法时,电商平台、快递公司常常以广告不是自己发布的为由,根本不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
客观来讲,广告公司作为广告经营者,电商平台、快递公司作为广告发布者,若他们相互合作,在快递盒上发布虚假广告,皆应对广告内容承担责任。如果消费者因虚假广告造成损害,可以对广告主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损失,也可以要求广告公司以及电商平台、快递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当然,话说回来,与其事后对簿公堂,莫如未雨绸缪强化事前防范。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快递盒上的“牛皮癣”广告引起重视,高举监管利剑,努力探索精准、高效的方式,防范快递盒广告违法违规行为蔓延。与此同时,作为广大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与维权意识,看到快递盒广告中诸如“免费抽”“1元抽”“低价换购”等内容,尽力做到不轻易扫码,更不随意填写个人详细信息、向朋友推荐;一旦发现广告内容涉嫌欺诈,则要积极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人人主动参与,各方齐心协力,快递盒上的“牛皮癣”广告才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