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濒危语言”保卫战
□贺成
消失的野生白鱀豚、极度濒危的东北虎、珍稀濒危植物秦岭红杉……在近年的科普中,人们渐渐意识到了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紧迫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濒危语言”仍是一个陌生概念。(5月25日《光明日报》)
无论人们对之多么陌生,但一点都不能听之任之。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更要积极行动起来,打响一场“濒危语言”保卫战。
应该看到,“濒危语言”事实的严重性:格曼语使用人口13人;能较流利使用多续语的人仅剩6位;松林语的歌谣已经全部消亡;仓洛门巴语的许多歌谣、故事、神话传说已趋消失……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濒危语言志”丛书(以下简称“濒危志”)记录,我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48种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有的语言只剩下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会说,濒临消亡。
进一步说,一旦“濒危语言”得不到及时且根本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只会越发严重。
值得一提的是,语言不仅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记忆、文化基因,对个体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构成我们人生的底色,支撑着一生的喜怒哀乐。同时更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10大汉语方言,才成为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相应地,一旦在语言保护上存在松懈,这自然就不止是一种语言或方言走向极度濒危或消失,而是意味着人类的文化宝库失去了一份独特的文化观念系统,失去了一种看待世界乃至与这个世界共处的方式了。毕竟,语言也有着一个“生态系统”,多语状态是理想的社会生态子系统,语言的种类丰富后,我们的意义世界才可能更加的丰满。
应该说,我国对“濒危语言”还是相当重视的。2015年5月14日,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下发《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决定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规划调查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点100个、濒危汉语方言点100个。
近几年来,《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和《中国濒危语言志》等一批重要成果陆续发布,濒危语的神秘面纱正慢慢揭开。据了解,“濒危志”第一辑共30册,其中包括安徽祁门军话、广东电白旧时正话等10种汉语方言,甘肃东乡唐汪话、海南三亚回辉语、西藏察隅达让语等20种少数民族语言。目前,“濒危志”第二辑也已完成调查工作,涉及20种濒危语。
只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高歌猛进,一些语言、方言和地域文化,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了,此时更需要具备“战时”状态,拿出拼命保卫“濒危语言”的责任感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