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314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25

新媒体时代贵州城市形象的建构

  

□刘杨祎伊

 

  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精神、文化、景观建设等各方面综合风貌的符号化呈现。进入网络传播时代,城市形象传播突破了传播时空限制和受众体量限制,人们获取城市形象的主要渠道从传统媒体转向互联网,此外,在新媒体“5G+AR”等技术运用、算法“盲选推送+精准推送”传播模式的加持下,大众对城市有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认知。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城市形象网络传播更需抓住传播热点“更上一层楼”,在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竞争市场中突围。

  一是盘活普通受众资源,“政府+主流媒体”搭台,“官方+民间”齐上阵。新媒体降低了普通受众使用门槛和信息传播障碍,赋予了普通受众前所未有的创作能力和信息传播渠道,盘活普通受众,有效形成城市形象多层级传播结构。组织由政府部门牵头,有主流媒体承办的系列城市形象推广活动,在新媒体上加大活动宣传,鼓励普通受众积极参与,提升活动讨论度及影响力,从而制造城市形象传播热点,提升城市形象传播效果。此外,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对城市形象的宏观刻画,普通受众对城市精神文化的感知、市井生活碎片的理解,更能反映出城市微观层面的整体风貌。

  二是更新城市传统形象,“外型+内核”相辅相成,“差异化+标准化”共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景观是城市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新媒体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景观作为城市形象的“外型”,不仅反映本地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对城市精神内核进行具象化展现。近年来,互联网时代“打卡文化” 的产生,要求城市形象在短时间内直击用户记忆点,实现最大化呈现,因此更需要将城市特色形成可供用户“打卡”的城市“地标”。城市精神文化和城市居民生活风貌是城市形象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中,重度碎片化、强互动性、高参与度、低媒介素养门槛、突出用户个性化的媒介特征,为普通用户参与到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提供了渠道,通过个人视角下的城市形象“拼图式”传播完成了城市形象的二次塑造和补充,形成了城市形象的“内核”。在“外型+内核”的相辅相成下,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突围取决于“差异化”内容传播和“标准化”内容引导。围绕“贵州人”“贵州事”形成的“民间形象”结合了新媒体的娱乐性和平民化,迎合了普通大众对城市娱乐性和个性化需求,方言、饮食习惯、民俗艺术等“草根”文化城市符号得到呈现,丰富了城市形象建构素材,使城市形象传播内容具备“差异化”。而由政府部门和主流媒体着力打造的“官方形象”,作为城市形象传播的“主旋律”,是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标准化”模版。“标准化+差异化”共存的内容生产模式,可以使城市形象呈现更立体化、多元化,迎合受众心理,缓解受众审美疲劳,制造城市形象卖点热点,提升城市形象个性气质。

  三是把握新媒体传播节奏,加强“舆论引导+热度保持”,保证“高产+优质”内容输出。新媒体在与大数据、算法、AR等技术的相互融合互通中,形成了与传统媒体传播截然不同的传播节奏,新媒体用户在技术沉浸中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和升级。从新媒体传播模式层面而言,算法“盲选推送+精准推送”下,用户使用习惯和满意度调查及用户心理分析势在必行,用户对城市形象的各维度使用需求不同,迎合用户使用习惯,培养用户粘性,有利于将契合用户使用行为的城市形象内容精准指向目标用户,从而在用户认知接受频次层面保持城市热度,引导用户参与城市形象讨论。从新媒体舆论引导层面而言,在新媒体传播模式中,用户互动已然成为内容传播的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用户评价、用户推荐都直接影响其他用户对城市的认知,政府部门和本地主流媒体对于城市形象的维护、对负面舆情的防治,对城市形象具有积极影响,借助政府部门和本地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舆论引导效果。从新媒体内容生产层面而言,“高产+优质”奠定了城市形象突围的基础,新媒体信息体量庞大,用户在信息间停留时间较短,提高内容出现频次有利于提升用户认知。此外,优质内容也是城市形象突围关键,相较于以往传统媒体城市形象传播周期长、卖点多的特征,新媒体城市形象传播更着力于“眼球效应”,无论是视频信息由“横屏”向“竖屏”的转变,还是文本信息由“平铺直叙”到“渲染铺垫”的改变,新媒体城市形象内容生产更需要把握用户对内容的审美情绪变化,及时顺应潮流变迁。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五年中,贵州省内塑精神外树形象,文化自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贵州精神、贵州文化、“多彩贵州”文化品牌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蒸蒸日上。当今贵州,经济、科技发展飞速进步,以饱满的奋斗热情迎接世界的目光。正因如此,在新媒体算法模式下,贵州省城市形象“重塑”与突围,势必需要突破贵州省城市形象传播传统视角,深挖城市精神文化内涵,将以生态环境宣传等为传播点的传统形象更新升级,打造特色城市景观符号,迎合网络用户审美倾向和娱乐需求,实现从流量聚集到变现的可再生传播闭环。[本文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2022年创新工程青年项目(CXQN220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