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波”读书法之我见
□游宇明
向池塘投过石子的人都有这样一个体会,石头刚入塘时是一个小点,然后波纹会一层层呈圆圈状扩展开来,越到外围,圆圈越大。此种物理现象,我将其名之为“石波原理”。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阅读,也要懂得运用“石波原理”。
人大抵都有一份自己的职业,比如教师、医生、作家、新闻记者等等,这些职业都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缺少这样的技能,你不可能适应岗位。培养专业技能当然要靠实践,教师得上讲台,医生要面对临床、作家必须创作、新闻记者需做采访,但职业人士的技能并非完全来自个人实践,他们还得吸收前人和他人的经验,这就需要学科性阅读。学科性阅读是石波的那个“点”。
“石波”的第一圈外围是与专业书籍高度相关的相邻学科的书籍。我是大学文学教师和散文作家,我的专业书籍是文学作品、文学理论,这些书读得再多,都属于教书和创作的“生存级”。在此基础上,读些历史、哲学、文化、宗教、政治类书籍,可以开阔视野,有助于我们将专业功底培养得更加扎实。如果说,文学教学和创作读专业书需要下最深的功夫,那么,读这些相邻学科的书,也需要一定的深入,不可浅尝辄止,因为它们可以决定一个人专业成长的眼界,影响你后继可能达到的高度。
“石波”的第二圈外围属于拓展型的。比如一个大学文学教师,不能对现代科技完全无知,必须掌握一些浅显的知识,也就是我们说的“常识”。如果有时间,你也可以较为深入地研究;如果缺少时间,至少得掌握一些皮毛。这样,你上课时谈到科学方面的问题时才不会犯大错误。再比如一个作家,对股市、期货、军事、气候、建筑等等也有所涉猎,一旦作品涉及这些领域,才不会说过于外行的话。
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的阅读。鲁迅小时在私塾里熟读四书五经,接受传统的文学教育,这是他读书“石波”之中心点;后来,他教中学、做中专校长、入教育部做基层官员,研读教育学、心理学,抄古碑,读描述当地风俗的古籍,收罗各种版画,可算是获得了阅读“石波”的第一层外围;至于阅读“石波”的第二层外围,鲁迅不用刻意追求就拥有了,他学过水师、矿务、医学,对自然科学的了解比一般作家深得多。或许正因为他知识很全面,鲁迅才成了当时那个时代少有的文豪。
成功者各有门径,他们的共同之处是用最有效益的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