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313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19

冷静看待名校硕博扎堆县城就业

 

□卞广春

 

  近日,名校硕博毕业生扎堆到小县城就业的现象引发关注。这些高学历、名校毕业的“天之骄子”出现在小县城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拟录取名单上,到底是“学历内卷的无奈选择”,还是“人才引进的正常流动”?网友为此掀起了一番争论。(5月15日澎湃新闻)

  名校硕博扎堆小县城就业现象受到关注,缘起于两份公示:一是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2022年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引进优秀毕业生入围体检人员的名单公示——24个入围人员全部来自双一流高校,硕博士的比例高达95.8%。对应岗位除了专业技能类,还有乡镇、街道的基层工作岗;二是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2022年面向全国部分高校和境外世界名校引进优秀毕业生拟聘用人员名单(第一批)公示——140位拟聘用人员中多数人来自国内外的名校。

  有网友认为,硕博毕业生越来越多,向下流动是正常的就业发展趋势,一线大城市不是谁都去得了的;也有网友认为,小县城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值得鼓励,但小县城能不能识才、留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是值得重视的问题,高学历、名校毕业生凭一纸证书,对县城发展能有多大的实际贡献也是问题。

  名校硕博毕业生在小县城就业,自然与当地的人才引进政策不无关系。譬如,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规定,符合首次新引进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考第一分数段录取的全日制本科生,可享受45万元政策奖励,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可享受75万元政策奖励;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给出的优厚条件是,博士研究生到县属一档国有企业工作的,税前年薪不低于30万元/年,硕士研究生不低于20万元/年,大学本科生不低于15万元/年。5年内在阜宁购房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生分别按照40万元、20万元、15万元标准给予资助。

  到小县城就业,本不是名校硕博毕业生的首选。其原因,一是他们的所学在小县城的平台上很难充分发挥作用,小县城人才闲置现象突出,用人环境和人才成长、竞争机制也没有一线大城市完善;二是有一些从农村成长起来的人,也不愿意回到县城,个中原因很复杂,既有对一线城市的向往,也有远离家乡,“混出个人样才光宗耀祖”的思想。但他们扎堆县城就业,必将影响名校硕博毕业生的就业观,也对县城人才政策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0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以及若干配套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这些文件都发出了建设县城的强势信号。人才是县城建设的根本,小县城重金引进人才,旨在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思路对头,目的明确,不容置疑。但问题在于,小县城重金引进人才,需要量力而行、识才用才。

  小县城一般体量小、经济盘子不大,加上财政压力大,资金实力不强,引进名校硕博毕业生,或者让名校硕博毕业生从事大专业、本科生也能干得了的工作,就容易出现人才闲置和资金浪费的状况。重金供养名校硕博毕业生,名校硕博毕业生发挥不了大作用,也会使其他工作人员产生焦虑。名校硕博毕业生没起到“鲶鱼作用”,却起了反作用,人们的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

  基于此,希望重金引进人才的小县城不要一哄而起,应慎重起见,更多考虑人才引进、安置、利用模式,并将用人设想告知广大群众,避免误解和误导;同时,也希望名校硕博毕业生头脑冷静,将个人理想与小县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防止“见钱眼开”,头脑发热,避免个人爱好、理想与能力发挥、就业地区、就业岗位形成脱节,导致难以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