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2期 本期313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5-17

围棋的“隐逸”风雅

 

□江舟

 

  东汉末年,战乱迭起,灾疫频繁。文人对封建政权失望,对天灾人祸无奈,使他们开始轻视功名利禄,追求名士风流。隐逸竹林,寄情山水,弈棋饮酒,炼丹服药,尽情感受自然之美,一切世事无所入于心。他们追求优雅从容的风度和宁静的精神天地,追求独立的自我人格和人生价值的永恒,在百余年中,形成了奇特的魏晋士人风度。

  魏晋士人,或怡山乐水,或求醉杜康,或纵情声色,或潜心琴棋,或隐居山林,或热衷佛道,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忘忧”,而醉心于围棋,成了很多文人的选择。晋代的祖纳,酷迷围棋,下起棋来就把一切都抛在脑后,他的朋友王隐就劝他要像古代圣贤那样,珍惜每一寸光阴。祖纳回答王隐说:“在当今世道,我也是借棋忘忧罢了。”弈棋,是文人隐逸而忘忧的选择,给古老的围棋平添了不少风雅。

  魏晋时文人隐逸,起因是迫不得已的回避。因为汉末宦官专权,士大夫阶层中一批“忠臣”因谏遭诛,因言害命,使其余文人深感在官场上不仅无力补天,而且稍不小心就招惹杀身之祸,不如退避山野江湖,久而久之,成为世风。隐中藏逸,醉心弈棋,不光是退避,而且是另一种表示自我价值的方式:以退隐来表示自己对现实不满的态度,不与官宦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以示节操高洁,意趣高远。

  清代黄铭功,晚年号弈叟,算得“大器晚成”。他是在三十多岁才学棋的,却“走火入魔”,迷之入癖,废寝忘食。平日交往者,皆棋友。若没有弈友,就独自摆开棋局,左手执白,右手执黑,冥心苦思,自己和自己过不去。这个黄铭功年轻时也曾走科举之路,后来厌倦了八股之腐,便弃之一边。黄铭功经史诸子百家,天象、地文、政法、名物、文学、金石都有所涉猎,终不能被吸引。只有围棋,成为他的精神支柱和生活全部内容。除了围棋,他几乎什么都记不住。甚至连家庭境况、自身饥饱、所欠他人之物,乃至朋友的名字地址一概全忘。不管他人赞扬、讥笑、责备,都以“忘了”相对,“或弈而忘之,或不弈而亦忘之矣”。黄铭功迷上围棋,忘却了世间一切,颇有效法魏晋名士之志。围棋既能使人忘忧,从尘世中超脱出来,它获得“坐隐”的美名也就不难理解了。

  围棋称为“坐隐“,则是以方式名之。不论身处山林还是闹市,无论在朝在野,只要一坐在棋秤之前,就能摆脱一切世俗牵挂。这自然是因为围棋是一种变化无穷的智力游戏,具有很强的魅力,可以使人陶醉其中,令人痴迷,又能宣泄情感,寄托精神。宋人黄庭坚称:“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可见,坐隐表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比避世的身隐更高出一筹。尺方棋秤,坐而弈之,文人的智慧和情趣又为围棋注入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

  围棋的忘忧和坐隐,都是古代文人为求得内心安宁、人格独立、精神升华的一种努力。一方棋秤,便是一个缩小的乾坤宇宙,里面所蕴含的隐逸智慧和风雅,却展现出古代文人追求人格独立自由的精神漫游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