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3128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28

纸质书的“美”与“困”

  

□秋蚂蚱

 

  编者按:

  近年来,在电子阅读的冲击下,一些实体书店逐渐走向衰落,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强烈冲击。但业内有识之士坚持认为,实体书店在城市文化地图上,是一个个如同坐标般的存在,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书是承载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载体,是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总结。几千年来,实体书店作为实体书的航船,承载着人类特有的精神财富,延续着人类文明遗存,是任何其他形式,无论如何都取代不了的特殊存在。让更多人关注纸质书,体验纸质书之美,支持实体书店,这是让实体书店在倡导阅读、传播文化的同时收获经济效益,从而获得更长足的发展的根本基础。

  贵阳也闲书局的经营者秋蚂蚱,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写就这篇文章,希望能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与众位读者交流当下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传统纸质书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趋势。

  如果以近代出版大家张静庐的出版商和书商的分界线来划分,即书商多市侩;出版商则以出版实现信念与目标。虽然“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总目标”,但一个就是为了钱,钱就是目的;另一个则是为了实现其信念,钱只是手段。近现代中国把办报、出版当成信念,最为纯粹的当属梁启超。

  很遗憾我是一个书商。我一直努力成为张静庐那样的书商。在做出版人之前,张静庐是泰东图书局、光华书局、现代书局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独资创办了上海联合书店。这个从书商到出版人的庄严转身,让我这个依然是书商的人只有临渊羡鱼的份。

  作为一个出售纸质书的书店主理人,有义务鼓噪纸质书的好处,如果再急躁一些——实体书店的式微使得这种急躁如果没有人棒喝,很可能歇斯底里,我还应该引用科学文献来说明电子书的种种危害。事实上,我是准备这样写的,我坦白。但我也必须承认,电子书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有了电子书,我们可以找到任何想了解的知识、讯息与思想,而且存放容易不占空间。相较之下,又笨又重的纸质书“看起来”就落伍了。但电子书真的能完全替代纸质书吗?

  美国撰稿人费里斯·贾布尔说,电子书物理特征千篇一律,而纸质书的装帧、厚度、重量、排版,还有用手指来回翻页的触感,甚至墨香,都能帮助大脑增强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

  此外,印刷文字还会在人脑中形成一幅风景,有如“心理地图”。我们在查阅曾经读过、划线、眉批过的段落时,几乎可以一蹴而就,而电子书是否能够做到,我不知道,至少我肯定做不到。

  图书给人的这种方位感、视觉意象,前后贯通的实体感,以及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美国塔夫茨大学发展心理学家沃尔夫(Maryanne Wolf)概括为“阅读的物质性”,她表示,自己绝对愿意保留最好的——古老的阅读方式。

  纸质书会占用物理空间,但如果我们的家里没有书橱,没有纸质书,我们的空间必然有其他的东西去填充。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满柜子的拉菲、威士忌、茅台比书更有价值。

  纸质书的魅力,在于它是厚重的、有底蕴的,拥有让人安静下来的力量。阅读是一种用别人的大脑思考的手段,它迫使你延伸自己的思维。热爱阅读纸质书的人都能感受到,静心阅读的过程,就是在与伟大灵魂对话的过程,因为历史驻足纸质书其间,而电子书很难让人产生这样神圣的仪式感。

  读电子书也是读书。这话没毛病。然而,涵盖一切可以用来学习、阅读的电子产品,不应该成为很多人,尤其是很多为人父母的人的避风塘。在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一个弹窗,一个信息,都容易让正在阅读的人注意力转移,何况是注意力本就不如成人集中的孩子们。所以,打着“自己学习吧”的旗号,把ipad、手机、Kindle等往孩子手里一塞,就认为完成教育责任的父母们,绝对是不称职且十分要不得的。同样的,父母在责骂孩子不用心读书的同时,如果你也一直捧着手机刷屏,那就要想想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怎样正确地进行“言传身教”吧。

  我不能说电子产品一无是处,著有《秦制两千年》的作者谌旭彬就是受电子游戏中的历史故事启发而转向历史写作的,但这样的网络写手却还是以出版纸质书而名声大噪,这种回归意味深长。

  实际上,此刻在敲字的我,也要借助搜索引擎查阅资料,日常生活中,也无法完全离开手机。我也好奇科技界的电子阅读器如何还原传统阅读的体验——我在等苹果的iBooks、韩国工程技术院信息工程学院开发出的一种高仿真电子书界面。但我知道,即便是再高仿真的电子书,也绝对无法让我在阅读之前沐浴更衣。据我所知,马基雅维里是这样——换上宫廷的长袍,“适当的装束后,我迈步走进古人庄严的殿堂(注:指他的书斋),受到他们殷勤的接待。我享受着独有的食物——那是我一生的追求。”

  回到现实来说,街上的书店经营不下去的一大原因是,通过互联网买书的办法增多。如果在网上下订单,可以很快买到想要的书。在便捷快速和种类齐全方面,书店根本不敌网络销售。在此大趋势下,很多书店“脱胎换骨”,为求生打造出的高颜值、多业态结合的文化生活体验场所,与相似的品牌还有生存于多个城市的猫的天空之城、诚品书店、西西弗和钟书阁等。

  《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说过:“我还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每次我有机会走进实体书店,都会买至少一本书走,所谓‘书迷不走空’。如果下次来这家书店还在,那么我会为它的存活做过一点贡献而高兴。如果书店不在了,那么我至少曾经买过它的书,也不会过于遗憾。”

  倘若真有科技取代纸质书那一天,就是书店的末日,也是那些纸质文化带来的温度和怀念的末日。一本电子书永远不会滑落下若干年前一纸当作书签的粮票,一张曾经的女朋友寄来的明信片、一片筋脉毕露,当年的火红已然绛红袈裟的枫叶……

  我们很多的感动、怅然来自藐视时间的纸质书。

  当然,如果你说一个可以随时跟随你的电子书也是你的灵魂伴侣,我只能同意。只是我不知道,究竟是谁跟随着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