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12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21

桃花流水鳜鱼肥

 

□陶鹏

 

  古来诗人多爱酒,无酒不成诗,无食难下酒。陆游曾在《柯桥客亭》中写到:“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看来刺少、肉厚、嫩鲜的鳜鱼也是遣酒兴的佳品。但真正使其名声大噪的还是唐代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可要说到鳜鱼,最正宗的还得是黄山脚下的皖南徽州。

  徽菜又称“徽州风味”,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明清。随着徽商的不断壮大,徽菜也随着徽商向全国各地发展。据1998年版《绩溪县志》记载,清初县人沿徽宁路(宁国、宣城)与徽杭路向外拓展,“咸丰、同治年间进入杭、嘉、湖、苏、沪、宁一带城镇码头。”清末扩展到武汉三镇。抗战间开拓川、湘、桂、云、黔。如今,徽菜已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形成了重油、重色、重火功、重养生的特点,并以汤汁清醇、味道醇厚、上桌后香气四溢而著称。

  徽州人将徽菜总结为“严(盐)重好色,轻微腐败”,后半句则以臭鳜鱼和毛豆腐为代表。事实上,鳜鱼本身和其它鱼并没有什么区别,关于这“臭”味还有流传的故事。据说清代同治年间,徽州绩溪伏岭徽商邵万生,在杭州开办聚和春酒楼。有次他从杭州自新安江乘船返乡,特意从歙县深渡码头买了鳜鱼孝敬老母,不料重阳节气温复热,尽管途中用了食盐处理,但还是发出异味。他欲将鱼舍弃,但节俭的老母坚持不允,奇怪的是,经重料烹制好的鱼不但不臭,反而散发出阵阵醇香,味道十分鲜美,此后臭鳜鱼便迅速“臭名远扬”。

  徽菜有很多珍品,但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很喜欢“臭里寻香”,几乎所有人对徽菜的印象都是由一条臭鳜鱼开始的。走在徽州的街上,但凡路过餐馆,便会被一股臭味击中,但人们并不是马上捂住口鼻一溜烟跑掉,反倒是迎“臭”而上,在浓烈的臭味里寻找真香。

  做臭鳜鱼并不难,但步骤较做其它鱼要更为复杂。选择新鲜鳜鱼杀好洗净,切花刀,用盐涂抹鱼身,肚子塞姜葱,用保鲜膜裹好。将腌好的鳜鱼取出,洗净晾干,“热锅冷油”煎至两面略黄后,捞出沥油。重新倒油,放咸肉丁炒至透明,再放香菇丁、豆瓣酱、干辣椒、生姜,煸炒出香,将煎好的鳜鱼下锅,倒入没鱼的水,加生抽、老抽、蚝油、醋、糖、清鸡汤,大火煮开后,用中火烧半小时。随后大火收汁,勾薄芡,淋少许猪油,撒上胡椒粉和葱花 。刚端上桌的臭鳜鱼颜色鲜红,肉呈蒜瓣状,散发出纯正、特殊的腌鲜香味,用筷子拨开,鱼肉与骨刺分离,如同蒜瓣,挑一块放入口中,肉质细腻,口感滑嫩,醇香入味,可谓人间极品。

  臭只是其表,而香才是其里;味只是其表,而文化才是其里。当臭味散尽,醇香在口中发酵,文化便汇成一条河流,在味蕾上静静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