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综述之四
□见习记者 卢星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广大教师扎根讲坛、潜心育人,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贵州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关怀下,我省坚持‘穷省办大教育’,全省教育事业大踏步前进,极大推动了贵州全面小康历史进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9日,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贵阳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批示中如是强调。
推动我省教育事业发展,是省政协委员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话题。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不少提案围绕发展乡村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助推“双减”落地等提出意见建议,为助力我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振兴乡村教育 赋能乡村振兴
教育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
在中央支持及自身努力下,我省从根本上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愈加兴旺,但仍存在学校设施相对落后、师生占比不平衡、村级学校设点不科学等问题。
针对在调研和工作中了解到的乡村教育现状,织金县教育科技局局长胡慧提出《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振兴乡村教育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根据“十四五”规划中对乡镇的发展定位和城镇化推进后学生人数的初步估算,提前做好学校规划;根据乡镇村小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梳理,精准施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改革;以县城优质学校为引领,共享名师、名校等优质资源,辐射乡村学校;积极推行城乡教师交流、乡镇区域内教师交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促进校际间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县域内师资科学均衡配置。
乡村教师是促进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乡村教育的重要支撑,是推进乡村振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民盟省委认为,目前我省乡村教师队伍仍然存在整体素质不高、教师资源流失、管理机制不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未完全落实等方面的问题。为此,民盟省委在提案中建议,一是要建立完善县级党委、政府落实国家政策和经费保障的督查机制,严格落实和执行国家和省有关政策;二是要建立完善乡村学校多元化教师补充与使用机制,解决乡村学校教师资源不足问题;三是要建立完善乡村学校师生专业阅读学习保障机制,服务乡村教师专业学习与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四是要建立完善以乡村学校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振兴建设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七星关区政协副主席熊秀指出,要建立村校教师培养计划,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为村校教师进行教学能力辅导、教师执教能力培训;发挥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对村校教师进行面对面指导;鼓励村校党组织与村党支部开展联学联建活动,注重与家长交流沟通,让村校教师与村党组织共同深入群众生活;以村校教育综合评价为基础,建立工作实绩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着力培养选拔村校优秀教师。
发展职业教育 培养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行进在制造强国、技能强国的道路上,制造业正在从大到强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技能人才,尤其是作为“大国工匠”的高级技能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去年12月,省政府下发了《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技能贵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部省共建“技能贵州”正式启动,开启了贵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民进省委在《关于推进贵州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高职院校空间布局;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做好专业群建设的顶层系统设计;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生社会技术服务能力;构建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分层培养体系,分层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健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
“要重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中‘蓝领’工匠精神的塑造,加快制定《贵州省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制造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我省制造业企业布局的适配能力规划调整与建设,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适配能力,高效支撑贵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民盟界别在提案中建议。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50%的中学毕业生将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生源问题将得到解决。贵州雨田集团董事长张雷在提案中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中职学校的支持力度,提升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配备;进一步畅通中职毕业生的升学或就业渠道,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氛围;有条件的地区要探索创新,让工科高校或普通高校开设的面向生产一线的专业每年拿出一定的名额,定向招收中职毕业生,打通中职毕业生进一步提升的渠道。
助推“双减”落地 构建良好生态
“双减”政策的出台,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作为推动教育“大改革”的“小切口”,我省各地紧扣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力推动“双减”落实。
随着我省“双减”相关工作的逐渐推进,如何更好助推“双减”政策落地增效,发挥“双减”政策作用等成为提案关注的一个“热点”。
民革省委在《关于更好发挥“双减”政策作用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要提升学校教育职业意识,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媒体,定期公开、公示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的相关信息,增强广大群众对无证培训机构的鉴别能力,从源头上阻断无证校外培训机构生源。同时欢迎广大群众和媒体对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督,为校外培训机构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贵州公司负责人吴纪华将目光投向“双减”政策中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上,建议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与条件,增加课后服务内容,以兴趣为纽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根据家长、学生需求,设置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服务课程,逐步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学习其他省份经验,实施课后服务费用分担机制,提供更多样、更全面的课程服务。
“‘双减’后如何保证教师既能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又不给教师过度‘增负’,这是亟需破解的关键问题。”民建省委在提案中认为,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导向,不再仅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教师;应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和待遇,继续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优良传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创造条件,充分保障教师专注于教学,减少非教学任务对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干扰。
普及学前教育 健全管理机制
学前教育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扩资源、保普惠、建机制、提质量,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省教育厅围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经过10余年的持续发力,基本消除普惠资源不足“痛点”、基本解决经费投入不足“难点”、基本打通管理制度不健全“堵点”,学前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
“对照《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标准》,我省普惠性学前教育仍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久久为功。”民进省委在提案中建议,由政府主导,结合三孩生育政策实施,合理确定各地公办幼儿园建设目标,扩大公办学前教育供给,实现公办率达标;加强普惠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完善民办普惠性幼儿园财政支持与成本分担机制,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出台相应配套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普惠性幼儿园监督管理机制。
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居民收支调查处处长张瑜在提案中建议,要扩大公办资源,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一方面,增加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的比重,支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幼儿园,扩大公办资源;另一方面,全面落实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支持,根据“中央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逐年确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