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经” 攥紧碗里粮
——省政协助力我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助推粮食稳产农民增收记事
□本报记者 潘建 见习记者 张健辉
承装种稻的窑土罐,整齐排列的基因库钢罐;沙沙作响翻谷米的簸箩,轰鸣的稻谷筛选器;挑选种稻布满粗茧的手指,鉴定室显微镜精细的准焦螺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转变,黔中大地萌发的“新芽”,正向世人诉说这片土地千年未有之巨变。
4月11日,由省政协主席刘晓凯带队的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来到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听取全省粮食生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情况汇报,实地调研稻种选育、保存工作和种业科技发展情况。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要靠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一再提及粮食安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山连山,山环山。贵州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因“山”而面临诸多发展“劣势”,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为我省粮食稳产、农民增收的必然选项。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及特色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大力发展林果、林禽、林菌、林药、林蜂等林下经济和林特产业……”在贵州“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对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诠释面面俱到、鞭辟入里。
顶层谋划 成绩斐然
翻开2021年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成绩单,一组可喜的数据跃然纸上:粮食播种面积4181.6万亩,总产量1094.9万吨,播种面积和产量双双增长;全省茶叶产值570.95亿元,遵义湄潭县已连续2年位列中国茶业百强县榜首;全省蔬菜产值989.5亿元,榕江车江大坝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主供基地……各个农业项目捷报连连,农业发展成效显著、成绩喜人。
农业发展得好不好,农民说了算。“十三五”期间,贵州茶产业带动400万茶农就业,带动56万多贫困人口脱贫;种植食用菌带动贫困人口超过8.5万人,人均增收1633元,提供就业岗位13.9万个;蔬菜产业全产业链从业人员近1000万人,带动14万人脱离贫困。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成效、丰收之景,农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丰收“进行时”,谋划“将来时”。在省级层面,在贵州“十四五”规划及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坚守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在中央层面,为全面推进贵州农业现代化,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调整优化耕地布局,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同时支持贵州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推动“黔货出山”。
春耕生产方兴未艾,省政协民主监督视察调研也及时跟进。4月11日,刘晓凯率省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团调研时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聚焦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主目标,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加强科技支撑,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措并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借力破难 后发赶超
长期以来,地处我国云贵高原东部的贵州,全省近九成土地是喀斯特地貌,沟壑纵横的山地以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贵州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和限制。
然而,贵州人民坚韧不拔的品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终使得大山焕发出了新的面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辉煌成绩,第一产业增加值从全国第22位跃升至第14位。2021年粮食生产连续两年恢复性增长,粮食生产工作成效突出,得到农业农村部的通报表扬。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的擘画指引,得益于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领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同时也得益于省政协的大力推动和积极建言。特别是去年,省政协邀请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多次组织来黔调研,在促成新国发2号文件出台过程中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省政协多次组织专题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视察报告》《关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品牌建设的调研报告》等高质量报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和广大政协委员共提出相关提案148件,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华社对贵州发展成就进行解析评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贵州人的自信、自强、自警支撑了贵州的赶超进位发展。‘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成为贵州后发赶超、奋力攀高的内生力。”
把脉开方 “黔景”可期
山地农业,“黔景”可期。在发展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过程中,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如何解决?特色优势产业生产端小而散问题如何解决?大中型农机具不适应山地农业如何解决?……
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部分省政协委员通过实地调研,在提案中以专业角度对贵州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出谋划策。
“耕地面积少,耕地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0.05%;旱地比重大,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4.49%;耕地破碎,每块土地平均面积不到0.8亩;耕地质量差,绝大多数为中低产土……”省政协委员彭玉荣通过调研,指出贵州耕地发展山地农业存在的弊端。他认为,要革除弊端,就要下足功夫,做足文章。
一是做足“山地”文章。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适当提高建设标准,与土地“宜机化”改造同规划、同实施、同验收、同投用。二是做足“主体”文章。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反租倒包”等模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三是做足“科技”文章。建立南繁种业硅谷基地,加大贵州种质资源库建设,结合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以工业大突破为载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确保配套政策落细落实,才能强化农业工作保障。针对因配套政策出台慢、不完善,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进延缓、基层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省政协九三界别认为“完善政策制度支持,激励社会化服务”是关键一招。
其认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诸多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尽早制定出台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在完善并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形成规范统一的管理制度的同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以解决农业科研及技术应用转化难的问题,并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落实专项奖补资金及考核政策。
着眼农业机械化,省政协农工界别建议,针对贵州多山地多丘陵地貌,在研发制造推广适合贵州地形地貌特点的小型化、多功能山地农机的同时,要同步提升农机销售全程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贵州农业机械化,助力贵州农业现代化。
在《省政协2022年度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议题计划表》中,“增加农民收入”专题协商、“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专题调研、“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题视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壮大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委员视察等也将陆续开展。
贵州,“因山而名、因山而特、因山而美、因山而富、因山而贵”。贵州发展潜力在“山”、希望在“山”、出路也在“山”。如今,新时代新征程,贵州迎来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浪潮,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乘着中央一号文件和新国发2号文件的东风,在发展浪潮中正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