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击检查”安全工作应常态化
□沈峰
“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近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开展“四不两直”执法行动,分别来到位于白云区的广州市欧彩涂料化工有限公司和广州市集丽橱柜有限公司开展执法检查。本次行动主要检查两家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风险分级管控情况、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询问了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履职情况,共排查发现安全隐患6项,现场出具执法文书4份。(3月22日《南方工报》)
这种突击检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做法,值得推崇。
检查,属于管理学的管理职能中的控制或监督职能。一般来说,检查是预知的,即被检查者知晓检查的时间、内容与要求。在预知检查中,被检查者往往会针对预知的内容进行准备,虽然是一种应对式的准备,但对促进工作也有一定效果。例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检查,往往是属于预知检查,一个城市为了应对该检查,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做准备工作,包括硬件建设、宣传、督促等,虽然效果不理想,但还是有效果的。
突击检查则是一种非预知检查,被检查者往往是在不被预先通知,或检查前几天临时通知的情况下接受检查的,这一检查的重点在于能够在被检查单位或个人,在不被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被检查,从而可以看到最真实、最直观的相关检查情况,并在突击检查后,通过将结果反馈给被检查者,令其定期整改相关不合格的地方,以起到后期整改的效果。
众所周知,在很多“预告检查”中,存在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因各种原因,不尽力解决问题反而想方设法掩盖问题的情况,在检查过后,问题再次冒头,再检查、再隐瞒、再冒头,周而复始,恶性循环,问题一直无法被根本解决,最终形成痼疾,这样的检查就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实情、总结经验、提出对策,对相关方面起到督促作用。要想看到“庐山真面目”,摸到更全面、更真实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比起“预告检查”,“突然袭击”显然更能真正、及时的发现问题和不足,更能深查问题、深挖隐患。
但也不能全盘否定“预知检查”。一般来说,如果将预知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则效果可能更好。
当然,上级部门、领导机关开展突击检查不能是“心血来潮式”的,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的下基层、进企业检查也需要实现常态化。要看到,群众对“不打招呼、突击检查”是十分欢迎的,寄托着对领导机关、党员干部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的殷切期盼。正如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落到现实工作中,“不打招呼、突击检查”就是最好的贯彻执行。
总之,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检查方法,运用好常态化的“突击检查”这一“常规武器”,就能发现企业安全管理、食品药品等生产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管理漏洞的真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更快、更有效地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