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传统的“二月二”节日里,干鱼河一带的老百姓通过祭龙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通过介绍干鱼河一带“二月二”节日活动,表达了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必须坚持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的观点。
家传 铜鼓和“二月二”
□耿文福
我家有一面与众不同的铜鼓。
说它与众不同,一是鼓芯纹,二是鼓的来历。一般的铜鼓鼓芯都是普通太阳花或云纹,而我们家的这面铜鼓鼓芯是鹰嘴,除了云纹还有疑似饕餮瑞兽纹。至于它的来历,故事很长,暂不赘述,但每我看到它,就会联想到“二月二”。
我的老家干鱼河,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村民隔河相望的少数民族村寨。我们耿家院是苗族,属于都匀市,对岸的谭家院是布依族,属于贵定县。
在过去,老辈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天,两岸两寨都要共同举行剃龙头、敲铜鼓、祭龙神等与龙有关的活动。直到现在,“二月二”这天,村寨里依然随处可见理发剃须的场景。老人介绍说,在“二月二”这天剃头,叫剃龙头,能确保一年好运,年少的学习进步,年长的家运顺遂,年老的健康长寿。
而最热闹的场景,要数祭龙仪式了。家族里的一位老摩公告诉我,干鱼河在“二月二”举行祭龙仪式的传统,已经沿袭了很多年。因为龙是主管治水并兼管各类害虫的天神,在“二月二”祭龙,目的是表达村民对龙的敬重,并祈求龙的庇佑,
干鱼河祭龙仪式通常在河沙坝举行。一张八仙桌做供桌,供桌上放上祭祀用品和供品,在供桌后面的架子上挂上铜鼓,再把事先用稻草扎成的两条龙分别放于供桌两侧,最后,把那只经过精挑细选的大红公鸡抱来拴在供桌下面。一切准备就绪,吉时一到,祭祀仪式就开始了。
首先是清场。主持祭龙仪式的寨老来到供桌前,燃香、点烛、斟酒、作揖,然后挺胸昂头高喊:“祭龙仪式开始,肃静……击鼓……奏乐……”鼓手敲响铜鼓,乐师吹奏唢呐。
其次是诵经。在铜鼓声中,老摩公左手捧着经卷、右手握着长剑扛在肩上走到供桌前,恭恭敬敬鞠三个躬后,便大声吟诵祭龙神的经文。
再次是开光。老摩公吟诵完祭龙经,抓起供桌下的大红公鸡,边念开光咒,边掐鸡冠,依次点化供桌左右两侧的两条龙。然后,老摩公躬身到供桌下烧几张纸钱,起身鞠三个躬,便收拾经卷和长剑转身退场。
老摩公退场后便是化龙,主持人高喊:“祭龙神仪式结束,击鼓……,奏乐……,鸣炮……,恭送龙王回宫……”在铜鼓、唢呐和鞭炮声中,十六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腰系草裙、脚穿草鞋的青壮年男子,八人一组各扛起一条龙,沿村寨里的大街小巷走完一圈后,便悠悠荡荡地走出村口,在河水蓝绿深不见底的七步潭会合,把草龙焚烧并将灰烬撒到河里,让龙王随着流淌的河水一起回到龙宫。
干鱼河“二月二”的祭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敲击铜鼓一排、吹奏唢呐一调。据老辈人说,铜鼓在我们干鱼河一直被视为神灵之物,认为它具有神奇的力量,能驱除邪恶,保佑村寨吉祥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那么,如何保护和传承好“二月二”这个传统民族节日?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自豪感。在“二月二”这个传统的大众节日中,干鱼河一带的苗族布依族群众将大众的龙文化与本民族的铜鼓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在多元化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大放异彩,受到世人的关注、接受和分享,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增强民族文化表达的时代感。干鱼河一带在“二月二”这个传统民族节日里,用独特的文化特质彰显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个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时代流行文化的影响下,其独有的文化特质对公众的影响力也渐渐减弱,甚至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也渐渐淡化了学习和掌握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三、增强民族文化创新的紧迫感。文化最显著的特质,就是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渗透力,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每一个民族都是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每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都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自己的民族文化缺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就有可能在其他民族文化的强势渗透下逐渐被同化而最终消失。
总之,对如同干鱼河“二月二”的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必须坚持在保护和传承中创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在发展和繁荣中创新。通过不断创新,及时有效地赋予新的思想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进而体现先进文化的时代特征,成为少数民族群体思想、道德、知识、智慧的集萃和精神旗帜与思想意识的正确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