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坑酸菜”曝光之后
□余志勇
近日,在很多超市中,老坛酸菜口味的方便面已经从货架上消失,同时咸菜货架上也少了多种酸菜商品。对于在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土坑酸菜”涉及康师傅、统一方便面品牌,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已派出督导组分赴湖南省、河南省,督促两省市场监管部门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严厉查处相关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土坑酸菜”这一石头打在许多人的心头。酸菜在土坑里制作,并被农户用脚踩来踩去,腌制过程中还难免会有烟头、树叶等杂质。“我吃过这样的酸菜吗?”“监督部门知道这样的生产流程吗?”人们发出种种质疑。事实上,某某企业有没有与“土坑酸菜”有所瓜葛,或是是否责令企业全面下架召回涉事产品,都不是质疑的最终答案,而是还有多少“伪劣食品”藏在“土坑酸菜”之下?以及“土坑酸菜”之后,食品监督的警钟能否长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事关百姓的生命健康,是重大且基本的民生问题。从2015年,被誉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到2019年,再次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从细化食品安全法原则规定,到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再到针对具体问题的监管举措;从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到形成层层追溯、相互制约的机制,促使政府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再到建立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最严格的科学监管制度等,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严防如“土坑酸菜”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但现实中,由于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数量庞大,食品的流通环节范围甚广,加上监管人员数量相对有限,使得监管部门发现问题、防治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土坑酸菜”案例不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例,也可以想见不是最后一例。土坑酸菜食品链条上,存在企业违规进货、超量生产、超标添加防腐剂、对劣质产品失察等多个问题,监管部门有待进一步做好风险评估、检查执法,严守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卡。
“就是国内的产品,到了消费者手里面,里面有一点树叶,有一点纤维,顶多罚你一千(元)两千(元),这个如果到国外去了,至少是罚十万(元)。”从“中国人不骗中国人”到“中国人专骗中国人”,违法成本的差异影响企业严把食品安全质量关的责任心和敬畏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立足国情、对接国际”“借鉴和转化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简化优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流程,加快制修订进度”,释放了实施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信号。期待相关决策部署早日落实,解决食品安全违法成本低的问题。
人吃五谷,且日食三餐。因此,食品安全不能寄望于“秋后算账”“亡羊补牢”。种种事实说明,既往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并不完全是缘于不法商人过于精明,而更多是源于执行层面的无力,源于不安全食品的流通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可见,必须拧紧从生产加工到流通全过程的“安全阀”,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绩考核,明确监管部门职责,杜绝食品安全领域监管主体认定不明确、跨区域食品安全问题监管力度不强等问题,时时敲打监管失责;同时积极发动全体民众和有效媒介参与到食品安全问题防范的总布局,形成监督闭环。
千里河堤毁于蚁穴。保障食品安全既是一项责任重大、十分紧迫的工作,又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扎实推进的艰巨任务。加大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对违法问题深挖彻查、紧盯不放;对不法分子严惩重处、绝不姑息。用最坚决的行动、最有力的举措,凝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才会让不安全食品没有市场,让不法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少一点“‘土坑酸菜’你吃了吗”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