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谢文飞
加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自身建设,既是提升参政履职能力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民主党派践行“四新”“三好”的必然要求。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文中主要指不设办公机构和行政编制的基层组织)的班子成员均为兼职,也没有专职干部负责日常工作,这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牢不牢固,扎不扎实,其根基就在基层组织,甚至可以说,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自身建设水平是整个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晴雨表”。如何“破局”?
首先是旗帜鲜明地把好政治“入口关”。民主党派作为政党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亲密友党,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多党合作基本方针,旗帜鲜明讲政治是第一位。一个政党是否真讲政治,既要通过民主党派中央、省级或者地(市)级组织的主要领导班子成员这个“关键少数”讲政治来体现,更要通过民主党派中的一般成员做到讲政治来体现,这是民主党派讲政治的“群众根基”,也只有做到一般成员都讲政治,民主党派才能真正形成坚如磐石的政治组织,才能在政治上不阳奉阴违,真正做中国共产党最亲密的友党、最诚挚的朋友。
因此,民主党派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抓好基层组织成员的政治“入口关”至关重要。
把好政治“入口关”,即每新进一位成员,都必须保证在思想政治上过硬。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作为新成员的第一“把关人”,有的甚至是最后“把关人”,首先是自身政治素质要过硬,在政治品格上做到知、信、行合一,坚决拿起政治标准的尺子进行考核和衡量,扛起对新成员政治标准严格把关的责任和担当。
把好政治“入口关”,重点是通过对专业文化背景的了解、平时言论的观察、他人的主客观评价、交流沟通中的思想认识倾向等方面,对其人格品行、思想政治素养、加入民主党派的初衷和目的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的判断,坚决将品行不端、动机不纯、政治素养不高的拒之门外。在对这些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和把关中,尤其要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认识,对要加入所在民主党派的精神和宗旨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严格考量,确保每一位新进成员在思想政治上都能做多党合作中的“铁杆”成员。
其次是要丰富高效地抓好组织“活动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由于没有专职的领导和干部,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行政编制,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较为“松散”,在基层一线,容易形成“业余办党”的形象。其开展的组织生活和参加有关民主党派履职活动,全凭成员们的一腔热情和对工作的大力支持,这对于建设凝聚力和动员力较强的参政党基层组织来说,无疑是增加了难度。基于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如何通过日常的组织活动增强成员们的凝聚力和政治热情,就是摆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层一线的民主党派成员凭什么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凭什么政治热情高涨?同样要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他们从组织和组织活动中收获了什么。如果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丰富,停留在为完成任务而开展活动的层面,将活动变成形式主义,浪费成员们的时间精力,既不能促进成长,也不能在组织中展现才智,没有成长的获得感和奉献的价值感。
所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各项组织活动不能仅当作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而是要将其作为培养、教育、组织和发挥广大成员作用的一个重要政治生活平台。
抓好组织的“活动关”,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途径,关键在于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作用才能突显。一是政治学习要克服只拿着报纸“念”和只竖着耳朵“听”带来的弊端,这无异于走过场似的形式主义,要通过精心谋划、开展深入探讨交流、作主题报告、动动笔动动脑子等多种方式将政治学习入脑入心,促进成员们在思想政治素养上不断提高。二是组织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坐下来开个学习会喝杯茶聊个天的形式上,要与开展本职工作和围绕民主党派职能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调研考察与服务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多一些本职工作上的交流、生活上的交心谈心、议政建言上的集思广益、服务社会上的尽心竭力等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成员们乐在其中、收获在其中、奉献在其中,增强成员们的参与感、获得感、价值感和责任感。三是要以扎实高效的组织活动为前提争取到所在单位的中共党委(组)或是统战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中共党委各级组织和统战部门,对所在地或单位的民主党派组织和成员在履职上给予了厚望,是真诚希望为中共党委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共同推进经济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组织活动既要有政治站位,也要以推进高质量履职为目的,以此争取支持,汇聚力量。
再次是要探索创新地做好“事业关”。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足岗位兢兢业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最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是立足自身优势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基本职能,为中共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部署、方针政策建诤言献良策,这也是民主党派及其成员的主要事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广大成员,工作在一线,扎根在基层,既是立足岗位兢兢业业做贡献的主体,也是立足实际建诤言献良策的实践主体。可以说,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广大成员的事业,是民主党派践行多党合作事业的坚实根基。
做好事业,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的最终目的,其自身建设也不能脱离民主党派的事业,要与之紧密结合,从事业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加强。同时,要深刻认识到,没有民主党派广大成员的工作实践,也就没有民主党派高质量的议政建言成果,其业务工作的水平和置身实践的能力,与提出的意见建议水平是呈正相关的,我们不能想象关起门来造车究竟能造出多好的“车”。
由此,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中,抓思想、抓制度、抓作风,最终都要落实到抓人才的过程中,这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培养人才的问题。
人才,始终是事业发展的关键。民主党派在组织建设工作中不能等着人才来,而是要善于主动出击抓好人才培养工作,在促进人才成长的同时才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作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以事业为桥梁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之举,围绕主业聚焦主责,争取上级组织支持,探索创新抓“事业”,在基层组织内部开展一些以行业职业相关的主题交流研讨,结合工作实践,共同承担一些与业务相关或与参政议政相关的课题调查研究,用共同的事业来实现相互学习共同努力一起成长进步,用集体的荣誉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说一千道一万,空谈不如实干。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自身建设,就是要与广大成员的履职实践结合起来,既要以做好“事业关”为桥梁,又要以做好“事业”为目的,最终才能为实现政治坚定、组织坚强、履职坚实、制度健全、作风优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扎牢坚实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