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杰委员建议:
做好石漠化耕地保护 保障岩溶地区粮食安全
□本报记者 何佼阳
石漠化耕地面积是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止水土流失,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聚焦石漠化耕地保护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副省长、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保障岩溶地区粮食安全切实做好石漠化耕地保护的提案》。
王世杰委员在提案中指出,我国部署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时,专门对石漠化耕地进行了调查,但由于调查过程中相关技术衔接不充分,导致石漠化耕地调查成果与事实出入较大。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根据基岩裸露比例据实核算石漠化耕地面积。建议进一步做好相关调查工作技术标准衔接,根据调查地块基岩裸露比例,据实将面积从耕地中扣除,夯实耕地面积真实性。
二是在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将基岩整治的新增耕地纳入占补平衡指标中。建议通过高清的影像图或实地举证,将石漠化耕地中裸露基岩调查出来,并根据调查变为裸岩石砾地,通过工程手段将裸露基岩治理成新增耕地,进一步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同时建议自然资源部调整“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测系统”,将裸露基岩整治的新增耕地纳入占补平衡。
三是统筹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乡村振兴,适度进行石漠化耕地退耕。综合考虑“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及乡村振兴中产业布局、农业结构调整等,对于极重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内部、25度以上、15-25度重要水源地保护区等范围内的石漠化耕地逐步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夯实生态保护基础。
四是切实用好耕作层剥离,将石漠化耕地治理为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要与重大项目建设挂钩,切实做好耕作层剥离,并将剥离的耕作层与石漠化耕地治理有机结合,使石漠化耕地得到治理,变成可以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切实守好石漠化地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