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10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9

黔东南珍贵巨木撑起故宫六百年辉煌

 

□文/图 陶钟麟

 

  世界上建筑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宫殿园林群首推中国故宫。故宫建在北京古城中轴线上。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皇城禁地宏大、威严、典雅,另有9千余间房屋分布在紫禁城各处。故宫成了中国最为吸引人的旅游观光核心景点之一,每天都有六万多游客漫步其间。皇城宫殿的宏大与富丽堂皇让人们观瞻到明清皇权的至高威仪,那用于建筑主体支撑的木材之粗壮硕大,令人惊叹!但是鲜有人知道,这些笔直的巨木却是来自西南之川东、湘西、黔北、黔东南,而又以黔东南遮天蔽日的莽莽山岭为最多。

  明以前历代皇城建设都有皇木采集运作的部门,而又以明清时为最繁盛。特别是明代,始于洪武年间,大兴于永乐,以后延绵不断,甚至愈演愈烈。各地采来的大木多用于南京、北京宫殿,园林、寺宇、陵寝、祭坛和官房建筑。

  南京金陵本也是三国至隋朝古都城,史称六朝古都。1368年,朱元璋得天下而定都南京,以前的老皇宫旧址不符合新生明王朝的需求。洪武八年(1375),国家财政有所复苏,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招术士测定南京城东钟山南侧作为新皇宫选址,于是在此大兴土木建造新皇宫。这个巨大的建设工程需用大量优质木材,于是下诏向盛产木材的南方采集大木。这是明王朝第一次到黔东南征皇木;第二次是永乐年间,为扩建北京紫禁城,黔东南接受了更大的贡木任务。

  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起兵夺位登基南京。当上皇帝不久的朱棣便欲迁都北京。他认为父皇当年皇宫选址不当,方位尚可,然却以泥土填湖为基,根基不稳,预示不祥,皇宫基础不牢,岂可实现固国安邦之大略,于是决定北迁京都。北京,那是朱棣当燕王所踞守经营了23年的宏业发祥地,对故地颇有怀旧情感。他认为若北京为皇都,君临北方,对西北边疆诸邦有直接而强大的威慑力。

  1406年,朱棣开始在北京修建故宫,历经14年才完成了这个工程巨大、气势恢宏的皇城宫殿建设。实际上,修建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其他大量时间都在做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大量巨木玉石的采集。这是一项国家重大工程,由官方层层庞大的人事任命组织,中央委派专门的督察大吏制订出采伐选址、采伐计划、经费预算、经济保障、监督管理、纠纷调处、运输路线等一系列预案。史籍有载,1402年,从朱棣修北京皇城始,到明万历时期的200多年间,皇木采集从未间断。黔东南地区黎平府当地辖产木区的开泰(锦屏)、镇远府(辖剑河、台江、天柱等木区)得令后即率府、州、县、厅、军营官员与木商层层督办采伐集运大木任务。按当时之规,知府每两年要亲往朝廷作述职报告,皇帝令采办大木为要,皇木采办期间可不上朝述职。

  这是一项耗时耗资耗劳力的巨大工程,为确保任务完成,朝廷专门委派大吏巡视督办。这些督木大吏官高位重,一般都是正二品的工部尚书、左右都御使、正三品的工部左右侍郎等。督察各级官员必须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亲躬其事而不得怠惰推诿。朝廷对皇木采办赏罚分明,如嘉靖二十年(1541),工部侍郎潘鉴奉命到贵州采办皇木有功而提拔为工部尚书。又有贵州巡抚、右都御使刘彭年亦因采办皇木工作得力奖赏银三十两、绸二十匹。镇远府尹周瑛政绩卓然,采木有功也升任四川右布政使。当然,也有因办事怠惰,末按时完成采木任务和从中牟暴利的也受到了严厉查办惩处。

  在黔东南当时有三种采集皇木方式:官办、商办、进贡。后来在采木进程中有新的运作方式,一是官商合办;二是鼓励当地土司贡木。采集皇木量大,采集程序首先是勘察而后砍伐,再运送、收贮和长途北运。各级行政官员接到任务后着手组织实施。皇木勘采过程有比较商业化的要求,纯官办难以实施完成,于是督官要求采取官商合办。后来为消除中间环节产生的贪腐现象,朝廷命各地以招商的形式进行,官府负责组织验材收贮与北运。皇木采办使商人们看到了包赚不赔的大好商机,一大批懂行情、有经验的木商纷纷到来,结队深入黔东南签约伐木。

  明永乐11年(1413),朝廷解黔东田氏军政集团而实行改土归流,但仍实行土流并治,就是用朝廷调任的官员与地方世袭可信任的土官相配合。大一点的土司职务都由省或中央任命,土司们为维系与朝廷的关系,平常也都上贡地方土特产。国家任务下达,这是个难得的表现机会,官方就竭力鼓励他们贡皇木,土司们自然不敢抗命而主动积极参与。

  开始,永乐到嘉靖前期都以北方为采木重点区域,到南方采超越直径三米的杉树楠木仅数株。嘉靖二十六年(1547)至三十七年(1558),三省共采得楠木、杉木11280株、15712根块。其中超过树围3米多的大楠木杉树就达2000多株;树围4米多的大楠、杉117株。到万历二十四年(1597),采木数字更为惊人,楠、杉木5600根块。其中,到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登基后更是土木大兴,万历二十四年(1597)到三十年(1611)的四年间,贵州采大木猛增到44913根块。

  为什么从明到清会连续采木不断?因为从1421年到1557年、1597年紫禁城遭受了三次大火灾,几次三大殿起火都是遭雷击所致,几次灾后重建前后花了30年时间。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等五座建筑幸免未毁,其余建筑全部灰飞烟灭。皇宫屡毁屡建,朝廷耗资巨大,湖广、贵州、四川三省亦不甚重负,底层更是苦不堪言。大木生长环境都在深山老林,取材十分不易。林工从高岭搭建高架梭木槽,将砍伐下的大木顺木槽飞梭而下到溪流边,待溪水涨时顺流放到江边集结扎成木排。深山老林是凶猛野兽占山养息之地,毒虫蛇蝎更是出没无常,再加上原始树林中腐木烂叶长期积存而产生有毒瘴气,林工们除了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又要受瘴气猛兽毒虫之害。很多林工钻进老林后十天半月就或因严重受伤、瘴气侵蚀突发疾病,或遭兽蛇之害而夺去生命。史书形容伐木工人载进山一千,出山五百,可见当时采大木之艰辛。为此,也有正直的大臣将征采大木劳民伤财的实情上奏朝廷以求减轻国民重负。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翰林院学士刘纲就上奏表:“比大工肇兴,伐木榷税,采石运甓,远者万里,小民膏血不足供费,绝筋骨不足任劳,鬻妻子,不能贷偿。加以旱魃为灾,野无青草,人情胥然,所在如仇。”其意为大量频繁采木而耗费国家巨大资财,使国库虚空。民间更是深受其苦,又有些官吏以奉公为由,压价强收而百姓怨声载道。主要采木区黔东南山民在获得微薄经济补偿的同时,更为长年进深山老林伐木而深受其害。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作营造为主,而黔东南大森林里多盛产杉木、樟木、金丝楠木、柏树、青松。由于水土所致,贵地杉树硕粗干直,材质细密紧致,极好造型木作,干后又经久耐用不易变形。1992年在黎平县敖市镇玉田湾出土了一巨大杉树形成的阴沉木,直径达2.41米。计算树围周长为7.5674米,要4个1.7米高的人方可联手合抱。镇远县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维修青龙洞,很多硕大笔直的大杉圆木都从台江、剑河采运过来。樟木具有自然贮香驱虫,多年都不会被虫蚁啮噬的优点,所以也是皇宫建筑上的好材料。

 

4491-3-2.jpg 

锦屏县偶里乡皆阳村风雨古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