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爱种树
□郭华悦
每年3月12日的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和植树月,总称为中国植树节。其实,植树的传统并不是近代专属,数千年前的古代,不少文人墨客就已对植树有着浓浓热爱,在清明节时节就已有插柳植树的传统。甚至于一些皇帝也有“种树情结”。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大概很难再找出一个和明朝一样,喜欢种树的朝代了。明朝皇帝朱元璋可谓是首开植树之风的皇帝。
朱元璋喜欢种树,原因很多。一是他幼时几乎饿死,后来因吃了树上的柿子而捡回了小命,这让朱元璋意识到,乱世中果树是可以救饥的;二来,朱元璋登基后,有一雄心大志,要建立一支纵横海洋的船队,而造船需要木材,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在南京地区栽种了五千万株树,数量惊人;当然,还有一个原因,男耕女织的社会,桑麻棉等树木颇为重要,所以要发展经济,就得植树造林。
所以,朱元璋时期,一来是植树的重要性已为百姓所意识到,二来是朝廷的提倡植树和严禁砍伐,植树之风遍及全国。朱元璋曾下令,农民有田十亩以内,要栽种桑麻木棉半亩,十亩以上的要种一亩。后来,又规定全国各地,每户人家第一年要种两百棵树,第二年四百棵,第三年六百棵。算一算,平均每天都得种上两三棵树,这个任务不算轻松了。若是达不到数目的呢?也有明文规定,达不到要求者,发配云南充军。
古往今来,朱元璋大概是唯一一个将植树与刑罚联结起来的皇帝了。不过,正是在这样的高压下,朱元璋时期的绿化,成果斐然。根据统计,当时全国的树木大概有十亿株,而人口不过五千万左右,这么算来,人均就有二十棵树。这个数据,哪怕放到如今,也是不错的成绩了。
朱元璋是如此,而他的儿子朱棣对种树的喜爱和重视程度,也不遑多让。
朱棣当了皇帝后,在皇宫内遍种柏树。起初,因土壤问题,柏树无一成活。朱棣大怒,种树的人纷纷掉了脑袋。后来,因采取了换土的方式,柏树才得以成活。为了表示诚意,当时朱棣还亲自栽下了第一株树。而在朱棣有生之年,不仅在皇宫内,对民间,朱棣也是提倡植树造林,成果颇丰。
当然,朱棣除了自己喜欢栽树外,还在全国提倡植树造林,和朱元璋的目的其实大同小异。一来是鉴于树木对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所以用行政命令,强令农家植树;二来,当然也是延续朱元璋海洋船队的梦想,要完成这一梦想,需要数量庞大的树木,所以更得提倡植树造林。而这一梦想,到了朱棣时期,总算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