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804期 本期3101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6

春节回乡见闻

  

□张永文

 

  除夕的下午,天寒地冻,年味浓浓,阖家团圆的年俗呼唤着出门在外的游子。我们一家由州府凯里冒雪驱车前往乡下老家黎平县九潮镇赖洞村过春节,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春节见闻。

  

灾后重建面貌新

  我的老家坐落在黎平、榕江两县交界大山深处都柳江支流源头的一个田坝上,依山傍水而居,全村共有500余户、2270多口人,是一个侗汉杂居、和谐守望、留住美丽乡愁的地方。2016年6月,村里遭受了百年不遇的“6?10”特大洪涝灾害,全村有半数人家被洪水浸袭,冲毁百余栋房屋和大面积农田。道路、供电、通讯全部中断,一时间村里成了“孤岛”,是这场特大洪涝灾害的重灾区。

  因这场特大洪涝灾害的损毁,加上财政困难,直到去年年初,村里接黎平至榕江省道的10多公里公路一直只能勉强走人或通行越野车,而这次回家,这段路已重新铺成了柏油路,车辆川流不息,几十分钟车子就开到了家门口,曾经的崎岖的山路如今变成了坦途。

  车子驶入村子下边的田坝,之前被洪水冲得千疮百孔的农田,经过近几年的修复,90%都已恢复耕种,冰雪覆盖的田园隐隐约约点缀着顽强生长的秋冬作物,呈现出勃勃的生机。新建的小学校舍矗立在寨边,从远处眺望格外显眼。听说今年村小学将从位于村中的旧址整体搬迁到新学校,学生们将在场地宽、功能全、环境美的新校园读书。

  进入村中,灾后新建的“小洋楼”错落有致,窗明几净,张灯结彩,在红灯笼和对联的映衬下,火红的年味扑面而来。据了解近几年全村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家盖上了新砖房,撕下了贫穷落后的标签,过上安居乐业的小康生活。

  

乡贤座谈话振兴

  正月初四的晚上,村“两委”在村小学举行了首届乡贤座谈会,邀请老村干、寨老、村里在外工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商经办企人士、在读大学生代表等50余人参加,大家围绕如何建设和振兴家乡畅所欲言。因去年底村里刚换届,选举出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位女支书与村委主任“一肩挑”的杨丽。她年轻有为,热情大方,热心公益事业,思路开阔。为集思广益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商定利用春节全村人返乡的时机,召开首届乡贤座谈会。

  乡贤们从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展开讨论,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富民产业、重视文化教育、推进乡风文明、改进村“两委”工作等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村里的退伍军人、在县城开办建筑机械公司的吴成辉提出了“治村十二策”对规划村寨建设、修缮公共设施、发展林下经济、规范红白喜事、整治环境卫生、村级事务公开等开了良方。

  

文明新风入人心

  因疫情防控要求,今年春节村里有20多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打工地就地过年,不能回到老家,他们通过微信、视频或短信等方式与家人“团聚”。

  临近春节,为创造一个清洁舒适的节日环境,在村“两委”的号召下,村里外出务工回乡青年和大学生自发组成了村寨环境卫生整治志愿队,对村里的公共场所、大街小巷、河道水沟进行了大清扫,使村容寨貌大有改观,用实际行动践行热爱家乡、保护环境、讲究卫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往年的除夕夜,全村都“打鞭炮仗”,因图喜庆热闹而造成攀比浪费的陋习,满地纸屑炮灰,整个村寨噪声响彻云霄,乌烟瘴气,严重污染环境。今年除夕夜燃放的烟花炮竹大大减少了,乡亲们改用更文明节俭的方式来辞旧迎新。

  往年过春节,村里的大多数青年人不是聚众打牌娱乐,就是吃转转饭猜拳喝酒,而今年春节,大家纷纷利用在家过节的时间做修复农田水利、植树造林、修缮房屋、上坟祭祖、走亲访友等有益的事,同时还邀请或出去与周边村寨的青年人开展篮球友谊赛,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