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菊花酥
□陶鹏
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在地板上铺展开来。泡一杯茶,摆一盘刚买回的糕点,静静地躺在藤椅上,享受这难得的悠闲。
两年前,也是同样的场景:爷爷刚出院,静静地躺在藤椅上,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如一条透明的毯子,悄悄爬上他的膝盖。奶奶倒了一杯水,端上一盘刚做好的菊花酥,正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在阳光下,白里透着金黄。爷爷吃力地将一块送到嘴边,但没有张口,只是深深地闻了一下,仿佛醉倒在这浓浓的香味之中。
奶奶的双眼,早已成了两口枯竭的老井,除了落寞和孤独,再挤不出一点泪滴。她是一个逃荒而来的外地人,在流离失所的时代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家便是爷爷给她的最大的温暖。奶奶不知自己走了多久多远,她对自己故乡唯一的记忆便是菊花酥的味道。
奶奶一直辛勤地操持着家务,一家人的生活也逐渐变好,然而她却始终忘不了家乡的味道。奶奶用不同的食材,尝试过很多次,但总是比不上记忆中那般甜美。爷爷明白她内心的遗憾,于是瞒着奶奶花钱买了各式材料,回到家中忙活起来。
先是将白面掺水,倒入少量白糖拌匀,接着反复揉面,使面坯增劲、柔润、光滑,然后将小面团擀成小面饼,用刀在边缘划开,形成小花瓣。之后在锅中烧开水,放入青丝、红丝、冰糖、黄桂酱、核桃仁,再用大火熬几分钟,待锅中变得粘稠后,用小勺子舀出熬好的汁,填在“花瓣”的缝隙处,再在“花心”点上红。接着将做好的饼放入笼屉,在笼屉下面撒上各种花瓣,用中火蒸十五分钟左右,使白面膨胀,让花瓣的清香和表面的糖汁一层层渗透进去。
将火烧旺,用板油将锅擦得锃亮,倒入熟猪油,待烧得滚烫之后,将蒸好的饼取出,一个个“下油锅”,炸成金黄色后,便出锅放到小竹筛中,沥去多余的油分。做好的菊花酥外形十分美观,就像是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花瓣舒展,黄红相间,色泽雅致。
每每听到奶奶夸赞爷爷做的菊花酥,我就不禁垂涎三尺,急切地期望能一品绝味,但由于爷爷中风偏瘫,又长时间住院,我便只能将那份期望深深地埋在心底。虽然后来奶奶也尝试着做了几次,但她始终对自己的成果不满意。爷爷走后,奶奶便再也没有提起“菊花酥”这三个字,直到年前,她将这三个字作为最温暖的秘密,永远地带走了。
悠闲的午后,看着阳光如一条毯子,从脚上慢慢褪去,我将每一种糕点都取作“菊花酥”的名字,这样,随意拿起一块,似乎都是我梦寐以求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