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310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3-05

大利侗寨: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陈绍新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夜。天明,忽地阳光乍泄,世界洗过一样清新惬意。汽车行走在弯弯的山道上,春风衔着花草的香气袭来,倒也心旷神怡。春时的侗乡,青山层峦一派翡翠,薄雾如烟半遮半掩,山泉流瀑抑扬弄琴,鸟鸣虫喧或浮或沉,自然的造化真的叫人饱享眼福耳福。正醉心春色春韵,汽车忽然“嘎”的一声停下,四顾不见人家,正想问司机怎么回事,忽见车前山下深谷,木屋鳞次栉比,约200余户人家,挤在一个长长的山谷,像“深山里的一个画廊”,美得叫人窒息;又恍惚闯进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那不染尘埃的宁静,那鼓楼与花桥烘托的世象,忽地激活了我们因饱尝世事而疲惫的心灵,感觉身体有一股泉水在流动,叮叮咚咚地喧哗。

  我不敢说大利侗寨是世间最美的地方,但山灵水秀的自然环境,不动声色地在写意着这个“天人合一”的大地天堂。成片的楠木以及古枫、红豆杉,堆碧迭翠的竹林,烘托着青瓦木楼人家,绿肥红瘦的幽静在涓涓溪流两岸;一碧流韵,不舍昼夜哗哗琮琮,如同进入低音区的大歌。溪上,清道光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建造的五座风雨桥,在阳光与流水的嘻戏中,俨然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向游客讲述古老的传说。桥上,几个嘎老坐在那里抽旱烟,缺牙的笑脸满是皱纹。溪边,三四个侗家女子在浣衣,阳光把她们美丽的影子印在水中的卵石上,有鱼儿游来咬嚼,也许是咬着了谁的心事,忍不住,便笑出声来,像情窦初开的山茶花。

  不愧是太平盛世,宁静的村寨到处歌声悠悠。脱贫的侗家人生活改善了,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油路直通山外。富裕起来的农民,摩托代步,电动三轮、面包车、卡车跑运输,腰包鼓起来了,家用电器进村入户,村寨人家整整洁洁,浴室卫厕、禾晾谷仓,无不典雅别致。典型的侗族鼓楼高耸在一个突入寨子的土坡上,楼前一箭之地,有一个卵石堆砌的圆形萨玛堆,上面生长着一大篷郁青的巴茅草。风吹动巴茅草的声音,如细语,如轻歌,让人猜想侗族祖母的性灵和善美。远处,成群的枫树浮沉一派景致;近处,虫鸟的和鸣与楠竹跌宕,犹有自己不同的风韵。每一望的山坡,都是盈眼的绿意,不经意地读去,浅深浓淡各有韵味,动的神采、静的画韵,光与影相得益彰,怎么说都是妙意。

  寨子里到处是石板路,不仅贯通家家户户,还绵延10余里铺向山外。旧时山民世世代代,就是沿着这条曲曲弯弯的石径进出大利侗寨的。山民还告诉我,石板路为清乾隆年间铺嵌,就像一条纽带与山外的世界相连。改革开放后,大利通了油路,石板路走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太阳和月亮时常漫步,只有古老的传说牵动游客去寻访了。

  灵动的水,灵动着这里的光阴,潺潺的低吟,如李清照咏宋词,又恍惚如王维诵唐诗。可惜陈逸飞无缘这“藏在深山里的画廊”,让世间少了一幅传世的油画。写文化散文的高手余秋雨,曾经造访过黔东南许多景区景点,不知是否曾足旅这片大地天堂,为如此美仑美奂的风情滴墨写意?

  在风雨桥上倚栏听水,像听一曲曲侗家的古歌、情歌、叙事歌,如浏览一幅幅记忆的画卷,感觉时光在倒流,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年轻,似乎自己就是这里的侗家人,胸中涌动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抑或坐在廊桥长凳上和过往歇脚的侗家人交谈;抑或率性地用镜头去捕捉你觉得妙美的民风世象,譬如浣衣的少女、汲井的村妇、牧鸭的稚童,也是一种享受。太平盛世的乡村,哪一处不是欢歌笑语,升平景象。

  清流一澈到底,空灵如少女的眼瞳。一个少年独坐潭边看一本《唐诗精粹》,聚精会神的模样映在水面,不断地被游客镜头“偷”去,连同流水的微喧。在他的上游,四五个女子在洗菜浣衣,哼着很好听的歌谣。我捧着相机向前去捕捉那歌谣,却见彼岸一个过路的后生,正驻足在读那些唱歌的女子。也许是一见钟情吧,后生犹豫了一下,试探着吐出一支歌子:“唱首山歌逗一逗,看姣抬头未抬头。牛不抬头吃嫩草,姣不抬头望水流。”听到歌子,几个女子抬起头来嘻嘻哈哈笑一会儿,又互相推着叫姊妹们还歌。而后生见女子不还歌,又抛来第二首:“妹在冈边洗茼蒿,打落一匹水上漂。哪人吃了茼蒿水,不成相思也成痨。”女子们终是抵挡不住音乐的魅力,一个白衣女子忍不住,张口就是一串音符:“桐油开花叶子团,哥有娇妻哥莫瞒,莫瞒我,阳雀过山早来传。”这边歌声刚落,那边歌声又起:“好个姣,脸盘团团像颗萢。自从得见姣一眼,害郎相思到今朝。”女子们听到这歌子,“格格格”地笑个不停,还推着唱歌的女子问:“你怎么害郎相思到今朝的啊?”一番戏谑之后,那个女子清了清嗓子,又接着唱:“哥是大山老画眉,哪个山头未到吹。吃了几多岩浆水,踩烂几多花树梅。”哦!好美妙的歌谣,好美丽的少女,好勾人流连的乡情。那几只鸭子也听得懂歌谣么?它们站在溪水中扇着翅膀,嘎嘎地欢叫。而在水一方人家,屋畔的南瓜正黄,扁豆一嘟噜一嘟噜地在私语。阳光缤纷而落,雄鸡啼午的声韵,在寨子里此起彼落,而母鸡犹自牵领七八只幼子,在篱笆下觅食。

  原生态的一切,宛若魔法师变幻的世界,完美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它让我想起徐志摩的一段文字“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我自已,到了另一个世界”。另一座廊桥上,几位劳作归来的汉子散坐在长凳,静静地读着我们这些远来的客人。由于近年来当地政府把大利列入了旅游村寨,游客纷至沓来,他们已经见怪不怪。在这里,一切都是自然的、原汁原味的,比如鸟啼、蝉唱、歌谣、鸡鸣犬吠、花开花落、流水的低吟和炊烟的升腾。在流水的下游,牧女坐在向阳的山坡上,聚精会神地吹木叶,一任她的牛羊或近或远的吃草,它们撒欢的叫唤,她也不回首去张望 ,仿佛陶醉在一支支歌谣的情感里。流溪的两岸,泛黄的水稻颇有意思的热闹着,却也赏心悦目。一对母子正在收割,脚踏脱谷机的姿势,也在悄然进入游客的镜头。有三五孩童赤脚在溪中玩水,欢快的笑声飘荡在水面。

  尤其难忘是这里的月夜,鼓楼和风雨廊桥是最热闹的。桥上是老人们摆古的场所;鼓楼下则是“人约黄昏后”的青年唱歌谈情的圣地。楼里,篝火熊熊;楼外,月色无岸。在如此妙境听牛腿琵琶诉衷情,鉴赏侗族大歌无指挥无伴奏的仿蝉天籁之音,那妙美,怎么说呢?也许,你会陶醉其中;也许,你会拾得一串灵感,造化成一片传世佳作。当然,歌子倾诉表达的意思,你不一定都能领会,但歌声的飞翔,使人感到生命的深处,一种你久违的东西在悄然逼近。仿佛一瞬间,世事的尘埃都已落定,心灵的疲惫和纠缠人的一切烦恼,忽地就烟消云散,俨然重新返璞归真一个从前的自己。你觉得生命是那样的可贵,活着是那样的美好;觉得眼前的事物与自己似乎有着某种缘分。于是你在陶然的同时,有一种想把体悟和感受付诸文字的冲动。其实这里的风物民俗、文化的内蕴,仅用一篇短文怎能说清呢!

  

 4487-4-5.jpg

榕江县大利侗寨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