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08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1-28

元庆花灯的乡愁记忆

 

□冉静

 

  在我国西南地区花灯艺术中,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的元庆花灯远近闻名。花灯又称跳花灯,耍花灯、花灯戏。这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舞说唱艺术,集民俗、歌舞、杂技、纸扎艺术为一体,是一种民间祈福、求神的戏曲形式。起初,只有歌舞,后在歌舞中加入小戏,以民间小戏为主,题材多取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其表演以“扭”为特点,演员常用折扇与手帕为道具进行表演。元庆花灯因内容和表演“接地气”,而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

  花灯在全省流行颇广,全省东、西、南、北、中,汉族聚居的城镇、乡村都有花灯,有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也兴玩灯。通常人们把贵州花灯的分布叫四路花灯,各路花灯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 贴近生活,载歌载舞,活泼清新,通俗易懂。说唱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讲述老百姓爱听的故事,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社会效果。

  “很多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阳春白雪,元庆花灯作为非遗项目恰恰属于下里巴人”,贵阳市修文县党史办胡光胤主任介绍说,元庆花灯表演内容源自于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农村的趣事,“有浓郁的泥土味”。

  六广镇,是贵阳市修文县的一个边远乡镇,它虽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着独特的人文生态景观和厚重的民俗风情文化。六广素有“花灯之乡”的美誉,明代洪武年间引入,在修文汉族地区开始流传,勤劳质朴的六广人民,一直用花灯小曲传唱着家乡的变化。

  花灯戏取材简单,范围广泛,好学易懂,在本地流传已久,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一个人可以唱,几个人坐在一起也可以唱,茶余饭后唱上几段来消遣时光。特别是每年杀年猪和春节期间请客时,只要大家坐在一起喝酒,趁着酒兴,两个人站出来,一个扮唐二(武角),另一个扮幺妹子(文角)。用锑盆,锑锅盖敲起,都可以唱上半晚上。谁家结婚办喜酒,谁家搬家进新房,哪个老人高寿祝贺。都少不了去找一个幺妹子来,大家敲锣打鼓,唱呀、跳呀的热闹一番,增添了很多祥和的气氛。

  每年到了腊月二十左右,元庆村花灯会会首们都会组织花灯队员一起行动,砍来竹子,划成篾条,扎成灯。最早是用白纸来敷,后来用红绸。灯有手灯、宝灯、白果灯、鼓形灯、排灯等。每种灯都是双数,每年灯都有十多头二十照。排灯上要写联语,最早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后写“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事实上,元庆花灯有一套完整的流程。玩灯的道具有锣鼓、钹、帕子、扇子、蚊刷等。灯扎好后,就开始练灯。从大年初一玩到正月十五后,逢火甲子的头一天在灯堂里大唱大跳一晚上,第二天找一个洞坑的地方,把灯全部烧掉叫罢灯。跳灯,一般分文角与武角,本地叫幺妹子、唐二。文角固定,一般两个,在本村挑选男青年扮幺妹子, 武角不定,只要能走上两调的都可以上去跳。

  元庆花灯的继承人中,当地老百姓尤为尊崇燕兴云老人,大家对他执着于传承和发扬花灯艺术的作为赞不绝口。

  当地人讲了一段花灯传人燕兴云的故事:燕兴云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是耍流星。这是花灯演出前的一场精彩表演,妙趣横生,扣人心弦。在一根三几米长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称砣(旧时木杆秤上的铁砣),耍流星者拿着绳子中段将两端的称砣耍转。口中还要念唱词,这是为了扩展跳花灯的场子,将称铊向四周摔去,围观的人群不得不逐步后退。然后又向门头上,向四个墙角摔,展示娴熟的技艺。唱词有的是编好的,有的是根据具体场景顺口溜出的,风趣幽默,诙谐搞笑,活跃氛围。最后要上绝技了,大声来一句:“墙上栽棵菜,看我手艺在不在!”然后将插在不远处燃着的数支蜡烛,一砣一支,将烛头上的火焰击灭,烛身仍然立着不倒。手法精准,发砣不虚,屡发屡中,堪称一绝。

  燕兴云老人的另一桩绝活是踩梁,但凡十里八乡的这项活动,非他莫属。其精彩程度让不少喜爱元庆花灯的观众表示,元庆花灯还是得老师傅出马!

  由于各种原因,元庆花灯一度不景气。如今随着乡村旅游的日渐兴盛,元庆花灯表演正逐步恢复生机。逢大型节假日或活动都会表演。一位元庆花灯传承人坦言,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在有生之年培养更多的传人,打造一批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花灯戏在元庆历史悠久,现存花灯戏动作曲调相当丰富。胡光胤主任说,元庆花灯在唱腔上保存100多种调门,在表演曲目上有三国演义、杨家将等多个历史故事,也有创新出来紧贴生活的花灯小戏。演唱曲调大多固定,词可以新填。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人们生活日益丰富,元庆花灯与时俱进,唱词可以融入生态,环保、文化等新鲜内容,只要创意对了,老调新唱也有生命力。

  作为“花灯之乡”,六广的元庆花灯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种类,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元庆花灯的传承者应该还是当地民众,传承人应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将特殊民间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让其与社会需求真正接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同时,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推动无形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