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4期 本期3020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10-12

“绣岭晴霞”与“鉴沼清风”

 

□韩进

 

  贵阳乌当区老区委所在地洪边寨,自古为倚山临水形胜之地。明朝洪熙元年(1425),贵州大土司水东宋氏宋斌袭贵州宣慰使职后,游历洪边。见寨子后的凤凰山平地起势,山形俊秀;又见龙滩水自四里外之长冲蜿蜒而下,山水之间有数百亩狭长田坝;田坝东面为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而来的连绵山岭,如游龙休憩。宋斌心中窃喜,认为这里是吉祥兴发之地。他在这里流连忘返。次日又来细细打听,访得洪边寨北边凤凰山环抱中一块台地(现在百姓称为高家大土),便去找水东长官司向、胡二位长官商谈,要得此地,用以修建宣慰司官衙和私宅。年余,府第次第落成,高大张皇,气派宏宇,百姓称为“金殿”。宋斌居住于此之后,因喜好文学风月,遂倾心培植园林景观,邀约学士骚人雅集诗画。不数年,依山就水,培植出名闻遐迩的“洪边八景”。这八景是“翠屏旭日”“绣岭晴霞”“北庄绮陌”“南谷琼林”“环溪素月”“鉴沼清风”“马陇灵源”“螺岩飞瀑”。

  关于“洪边八景”,史料上多有记载,但有语焉不详之处。比如“绣岭晴霞”和“鉴沼晴风”二景,史料上只笼统说是在洪边寨,具体是什么位置,何为“绣岭”、何为“鉴沼”,并无实在指向。数百年过去,沧海桑田,后人大多已将此事遗忘。我幼时在北衙小学读过书,后考入离此不远的乌当中学,也时时到洪边游玩,参加工作后,又在洪边寨东边不远的广播电视局工作和居住数年,了解点情况。这里想将这二景作个探讨,盼能抛砖引玉。

  浙江奉化人王子沂,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曾任巡按贵州监察御史,在这期间,他曾应宋斌邀请到洪边做客。游玩“洪边八景”之后,喝了几杯老酒,诗兴大发,遂为“八景”各作诗一首,以示赞赏之意,其“绣岭晴霞”诗云:

早看阳谷日初升,岭表霞光渐次明。

闪色只疑丝染就,回文却讶锦裁成。

探奇不心寻丹穴,览胜何须到赤城!

应有仙家深处住,几人曾去问长生?

  诗中将“绣岭”和“晴霞”描写得十分美丽,生发出“仙家”“长生”的联想。那么“绣岭”是哪道岭,在哪个方向?我认为“绣岭”就是宋斌看见的“如游龙休憩”的那道岭。这山岭承水田云雾山之余脉,从三江河西岸迤逦南下。至高穴塘、马厂岩、马家湾、北衙寨,连绵不断过洪边。再过旗山、仁恒步行街未建前的小山包、过新光厂直下新寨坡,终于南明河西岸。曲曲折折,总有五公里之多的长度。山岭与西边凤凰山和北衙关口之间,就是北衙和洪边田坝。发源于北衙长冲内大龙滩的环溪河,随着山岭的走向流淌,穿过田畴,也是经过洪边寨,直下小河口入南明河。这里过去可是农耕的好地方。

  “绣岭”最灵秀可人之处,就是怀抱北衙到洪边寨这一段。过去,这里是遮天蔽日的大松林,树干粗有数尺,高可七八丈。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这森林都未有大的毁坏。路人经过,可听到松涛声起伏,凉风袭人。这一段山岭基本正面朝东,阴面则是凤凰山下的田园和高家大土。建于高家大土台地上的宣慰司衙和宋斌私宅,大门正向东方,所以每遇晴日清晨,便可看见旭日东升,满天霞光。岭上松树的枝梢参差不齐,也披满霞光,备极绚丽,所以才有“绣岭晴霞”的命名。我揣度,王子沂来洪边时,可能至少在宋斌家住过一夜,又恰遇晴天,看到了绣岭上的晴霞,所以诗才写得那么贴切生动。

  历史云烟伴着岁月的脚步,使“绣岭”改变了原先的容颜。先是1980年代大办企业,乡人在原通化寺处挖掘岭上黄沙做蒸气砖,数年之后将山岭挖去一大片。至21世纪初,又有房开商占去大片坡地修住宅小区和别墅,将“绣岭”挖掘得七疮八孔,有的地方已被挖断,断了“龙势”。岭上松林,已大多不存。从观赏角度看,“绣岭”已再无风景可观。

  王子沂“洪边八景”诗中还写到了“鉴沼”,诗题为“鉴沼清风”:

数亩园池镜样平,时时喜有好风生。

触翻荷露流香远,吹散杨花落水轻。

行挹顿忘三伏热,坐乘最喜一心清。

当年渔父如曾到,不特沧浪可濯缨。

  沼字好理解,指有水的洼地或池塘,也有一种说法是圆水塘叫池,弯曲不规则的水塘叫沼。处于凤凰山下的环溪河边,自然会有积水的洼地,现在有个好名叫湿地。这湿地弯曲不规则,文雅说法叫沼。沼中或有宋斌开掘的塘,人工种植“香远亦清,亭亭净植”的荷花以培植风景,是宋斌想到的事。关于“鉴沼”:苏轼有《桃花》诗云:“争花不得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从诗中来看,指的是池塘。站在池塘边鉴赏桃花,惊动鱼儿溅水到小桥上,多美的意境!王子沂这首诗的前四句大意是说:湿地里的池塘开满“流香远”的荷花,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岸边的杨花也被清风轻轻吹落池中。也很美。问题是这“鉴沼”具体在何处,“清风”又从何而来,荷叶荷花是不会自己产生风的。

  前面说过,沿环溪河边自上而下是北衙和洪边两寨的田坝,有的地段宽二三百米。历史上靠近宣慰司衙这一段地势较低洼,又处于凤凰山脚与绣岭交接的狭窄地段,环溪河水流通不甚顺畅,特别是发洪水的时候,会在这一河段形成湿地。1963年至1990年,我无数次于大雨后路过这里,都看到过水漫菜地的现象,水淹约七八亩地。当然,几百年后宋斌修的池塘已湮灭,这里成为菜地。但是“鉴沼”就在这里,大致是不会错的,因为田坝中其他地方并无大雨后积水的现象。

  既了解凤凰山与“绣岭”山脚在洪边寨这一段交接的情况,就不难推测“清风”从何而来。这个地方实际形成一个山口,我小时看到宽仅约十多米,洪边寨人在流过这山口的环溪河上修有内孔约宽三米的小石拱桥。这个山口往贵阳方向看,正对着火车南站(二戈寨)方向。春夏两季,贵阳城主要刮西南风,往东北方向吹去;秋冬两季,主要刮东北风,往西南(火车南站)方向吹去。吹正东风和正北风的时间较少。这是以贵阳山势和盆地地貌而形成的现象。西南风到达洪边这个地方,因受凤凰山、凤凰山前三面山和“绣岭”的阻挡,便从这山口挤过去,刮向洪边北衙宽阔的田坝,越过前面并不高峻的马厂岩山岭,往东北方开阳方向吹去。无论是吹东北风或西南风,离这山口不远的环溪两岸和宣慰司衙前湿地,都会有大风扑面或清风徐来的现象。这应该是“鉴沼”“清风”徐来的原因。

  “鉴沼清风”这一景和王子沂的诗,间接说明了“鉴沼”所在地和“清风”产生的原因。二者互为印证,并不是诗人玩弄词藻和随意想像。

  如今,这山口已因挖山修住宅小区和扩宽路面,宽度已近百米。风力不大了,湿地荷塘也早已不存。紧挨山口的洪边寨正在拆迁,不久这里将耸立起座座高楼。居住高楼上的人中,或许有多愁善感的文人感叹“何处览乡愁?”谁知乡愁就在你楼下,在“鉴沼”湿地里,这里曾于“田田荷叶”间掠过阵阵清风。

  本文作者注:古人有器皿曰“鉴”,盛水平如镜,可照人面。“鉴沼”或可理解为水平如镜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