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斜式推进适老化改造
□卞广春
目前全国有149市已进入到深度老龄化,在东北地区、成渝城市群、黄河中下游、中部地区、长三角较为集中。中国老龄化在加速,但不同区域和城市面临的情况差异较大。总体上看,深度老龄化的城市集中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长三角、黄河中下游以及成渝城市群,广东、福建等地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9月6日《第一财经》)
149城深度老龄化大数据告诉我们,老龄化程度较重的城市或地区,却缺乏应对老龄化和推进适老化改造的能力;有能力推进适老化改造的城市或地区,老龄化程度却较轻。
再通俗地说,经济发达,比其他城市更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流入的城市或地区,老龄化程度较轻,推进老龄化改造的要求未必强烈;老龄化程度高,亟需推进适老化改造的城市或地区,却因为地方经济发展迟缓带来的实力等因素,严重制约或者影响了适老化改造的进程。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而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3.5%。预计这一比例在2021年会达到或接近14%,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社会。
这一老龄化现状反映到城市和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其既有老龄化程度轻重的差异,也有应对老龄化或推进适老化改造能力上的差异。
为了应对深度老龄化,中央加快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包括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等。
不过,就城市老龄化大数据看,平衡推进老龄化改造,未必科学合理。应对老龄化,公共政策因时而变是重要的一方面,各地结合老龄化程度轻重,因地制宜地推进适老化改造,是另一方面。
全国一盘棋,能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城市和地区,现实需要并不那么迫切;迫切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城市和地区,经济能力却与现实需要存在距离,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般而言,经济较发达的城市或地区,有能力加大投入,及时开展适老化改造,可这些城市或地区因为老龄化程度轻,及时投入或同步投入较大,容易出现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情况;而老龄化程度较重的城市或地区,适老化改造必然因能力所限而迟滞,结果必将影响老人的生活状态和幸福感。
基于此,应对老龄化社会进行的适老化改造,应设计倾斜式发展的对策。可以要求城市根据人口老龄化、深度老龄化、超老龄化社会等数据,在适老化改造方面达到相应的标准,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城市发展和政府绩效。
应该根据城市老人数量、老人占比等,对建设多少个老人医院、多少个养老机构,其人员配置和场所建设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等进行测算。应对老龄化社会是一篇大文章,只有从长计议,通过政策细化,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才更可行、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