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徽上的贵州民族大学
□图/文 周继厚
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解放贵州,贵州各族人民从此得到了翻身解放。
全国解放后,党在全国城乡进行政权建设,开展减租退押、土地改革、清匪反霸等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各条战线需要大量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因反动政府长期施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造成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少数民族干部极为缺乏。鉴于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试行方案》和《关于开办民族学院的决定》,着手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950年初,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一所民族学院,并向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请示汇报,经研究,同意成立贵州民族学院。贵州省委指派徐运北、朱煜如等负责筹建工作,选定贵阳市普陀路的一所教会学校——贵阳私立程万中学作为临时校址,招收首届普通政治班学员251名,于1951年5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苏振华,副书记徐运北(兼贵州民族学院院长)、申云浦,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曾固、省教育厅长田君亮、省民委主任欧百川等参加了开学典礼。
图1、2-贵州民族学院第一期校徽,铜质,正面中圈镌“贵州民族学院”繁体字校名,外围描绘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图案,背面别针上方刻“第一期”字样,下方有“贵阳市新华证章社”戳印,并有三位数字编号,总共制发200余枚。这是贵州民族学院最早的校徽,分发给普通政治干部班第一期学员佩戴。
1952年,贵州省委决定动工修建贵州民族学院校园,选址花溪朝阳村(今贵州大学北校区),并于1953年初落成,贵州民族学院由普陀路迁至新校址。
创办贵州民族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以适应当时民主改革的需要。从1951年到1953年,学校连续举办了三期普通政治班,学制为每期一年,三期共培养输送了847名少数民族干部,为贵州各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图3、4-贵州民族学院第三期毕业纪念章,铜质,直径3.3厘米,正面中间镌有毛泽东浮雕像,下方刻有“贵州民族学院毕业纪念”铭文,背景设计民族服饰花纹,并绘有握手图案,象征民族团结,外圈装饰有五角星、齿轮和稻穗,寓意人民政权和工人农民,设计制作精美。背面铸有“普通政治班第三期”铭文,毕业时间“1954年”,以及“筑宝利造”戳印和纪念章编号。普通政治班第三期共有200多名学员,该纪念章共制发200多枚,流传至今已经十分稀少,同时也是贵州较早的毛泽东像章。
从1954年起,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贵州省委决定,贵州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由培养普通政治干部转向轮训在职干部。院长由贵州省民委副主任杨汉先兼任,朱煜如任副院长并主持全院日常工作,赵子安任副教育长。学院相继开办了民族政策研究班、干部轮训政治班、干部轮训文化班,共轮训了2480名少数民族在职干部。
1956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生产和其他各项事业都有了较大发展,贵州民族学院开始向全日制高等学校过渡,教学任务侧重于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1956年,学校制订了十二年发展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将陆续开办民族语文系、历史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艺术系等,并逐步向综合性民族大学迈进,如1957年开办了艺术师范专修科;1958年开办了民族语文系等。
图5-贵州民族学院毕业纪念章,铜质,长方形,上方镌五角星,中间刻有“贵州民族学院毕业纪念”铭文,下方背景为翻开的书本。该纪念章为1956年至1959年制发。
1959年秋,贵州大学迁入花溪朝阳村民族学院校址,贵州民族学院被撤销。学院从创办到撤销兼并,历时8年多,共招收4588名学生,毕业学生共395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91%,包括苗、侗、水、彝、回、布依、仡佬、土家等26个民族,这些学生遍及全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少数学生还被分配到四川、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工作。这些毕业生热爱党和人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长年累月工作在少数民族地区,在艰苦的条件下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各项工作,为民族地区的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197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政府恢复贵州民族学院,借用贵阳龙洞堡原省委统战部政治学校作为临时校舍,重新开展招生教学工作。
图6、7-贵州民族学院校徽,铜质,长条形,红底白字,教师佩戴。该校徽为1974年复校后制发。
1980年6月,贵州民族学院在花溪区董家堰征地修建新校区。1981年9月学院院部从龙洞堡迁至董家堰,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8-上世纪80年代初位于花溪区董家堰西侧的贵州民族学院临时校舍。
图9-贵州民族学院校徽,铜质滴塑,长条形,白底红字,学生佩戴。该校徽为学校搬迁至董家堰新校区后制发。
2007年5月,贵州民族学院被增列为贵州省级重点建设大学。2008年3月,成为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的高校。2012年4月,贵州民族学院更名为贵州民族大学。
图10、11-贵州民族大学校徽,白底红字,学生佩戴。
图12、13-贵州民族大学校徽,用汉语拼音代表民族的字母“M”组成一个永远前进的视觉符号,17条多姿多彩的发展线条(代表贵州省17个世居民族),寓意了我省少数民族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外形的大圆象征各民族大团结,也有贵州字母“G”的含义。
图14-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校徽。
历经近70年的建设,贵州民族大学不断发展壮大,做大做强。两个校区分别坐落于贵阳市花溪区和贵安新区大学城,占地面积2825亩,校舍面积75万平方米。图书馆有纸质图书187万册、电子图书101万册。现有教职工1800余名,在校学生达3万多名。
图15-位于花溪大学城的贵州民族大学新校区全景。
今天的贵州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发展成为贵州,乃至于西南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全校师生始终秉承立足贵州,服务西南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发扬“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民大精神,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努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奋力向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