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琴 闲 语
□王家年
唐代诗人刘长卿在 《听弹琴》一诗中曾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诗人无处觅知音的感慨中所提到的琴,便是一直都颇为“小众”的古琴。
明代祝枝山写有一对联:“石壁挂藤通篆意,桐荫滴露聆琴声。” 古琴是一种安静的乐器,古代读书人以文抒己怀,以琴弹己心,为自娱自乐。置身幽篁,据案兀坐,燃香一炷,抚琴清夜。琴艺为文人必修的“琴、棋、书、画”之首,为文人雅士寄托情怀、陶冶情操、人际交流的艺术活动。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是“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艺术,而非“下里巴人”的大众艺术。司马相如以琴求偶,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神交的故事,在我国妇孺皆知。“知音”难觅,无须担心古琴这门传统艺术濒临灭绝。
古琴是古人十分重视的活动,或仕女抚琴于花前月下,或隐士抚琴于山崖古泉,或高士倦卧于古琴之上,或名妓演奏于庭宴之间,悬崖飞瀑、茂林修竹、山间茅舍、高楼亭台,都是古人抚琴之处,赋予抚琴文化丰富内涵。炎炎盛夏,溽暑难耐,古人以抚琴为纳凉驱暑之道具,给予抚琴另一种神奇的魅力。
作为一种乐器,古琴独特而神奇,本身有一些颇为耐人寻味之处。如琴面呈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面,代表着地,合乎传统“天圆地方”之说,琴身整体长三尺六寸余,代表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三个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和1个闰月。古琴最初为五根弦,象征着金、木、水、火、土。周文王为悼念亡子伯邑考,加了一根弦;周武王伐纣时为鼓舞士气,又添了一根弦。故古琴又被称为“文武七弦琴”。古琴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音色丰富多彩。弹奏手法有吟、揉、绰、注、泛音、和音等多种,其声或轻盈飘逸,或浑朴凝厚,或矫健华丽,或圆浑细腻,像万花筒般变幻无穷,缤纷多姿。记谱方式也非常特别,以汉字简笔记写音位,但节奏无定。同一乐曲,各流派解释不一。古琴的读谱弹奏,谓之“打谱”,对弹奏者的功力有相当高的要求,近代中国也只出现了王露、管平湖、查阜西、张子谦等寥寥几个琴艺大师。
二胡等擦弦类乐器是“线状扩散”,而弹拨类的古琴则是“点状扩散”。古琴之音,犹如一颗小石子掷于宁静湖中,湖水朝四周宕开去道道涟漪。古琴音色,古人概括为“清”字。声音是“既松且沉”的。明人冷谦具体化解为“九德”,即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古人弹琴讲究环境、意境、心境;今人赏琴,只能展开想象。或倚坐江楼,月白涛静,恰有远处传来古琴清音,不绝如缕,入耳入心。如此,感今怀古,思绪起伏。
穿越岁月烟尘,溯望交织一起,自称不懂音乐的周作人,写过一次自己在北大礼堂听古琴演奏会的感受。演奏者是山东来的古琴名家王露先生。周作人写道:“排坐在板凳上的人看见王露先生走上来,开始弹奏,场内鸦雀无声,大家都拉长了耳朵听着,却听不到什么声响,只远远地望见他的手上下移动着,好像在打着算盘。”场子太大人太多,听不清楚是可能的,但说王露弹琴如“打着算盘”,也太夸张了,亏周作人想得出。
谭嗣同毕生好琴。年轻时家中庭院里一棵高约六丈的梧桐遭雷劈而倒,谭请人以此树残干制古琴两张,一名“崩霆”,一名“残雷”。谭又收藏过文天祥的“蕉雨”琴,上有文天祥写的琴铭:“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谭藏文天祥之琴,显然蕴寓敬慕之心。然而奇巧而悲怆的是,文天祥殉难处为北京菜市口,谭嗣同变法失败后亦遇害于北京菜市口。不约而同,异途同归。求仁得仁,殊为难得。
古琴,也并非一直高雅,《两般秋雨庵随笔》中有一则《琴娘》,说的是珠江戴氏妇善古琴,被某中丞聘了去授琴,后来中丞死了,琴娘流落江湖,只好“转辗至浙,往来大姓家”。从琴师论为歌妓,实在“雅”不起来了,而《清稗类钞·音乐类》记有“乔山人善琴”一则,更让古琴与俗联系在了一起。这则笔记文字精简,虽为文言,并不难懂,试录之:“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楚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后游郢楚,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琴通人性。那几张伤痕累累的琴,将不再以幽邃气息,发恬淡醇和之音。而今以沉雄阔博之势,发激浪奔雷万壑松风之声,以表达对主人的一腔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