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长征在遵义
□王洪梅
“军中忙无暇,积极救文化,维护文物功,当不在禹下。”
这是当时遵义教育界著名人士赵乃康,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徐特立口占的一首五言绝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徐特立长征到遵义时,担任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他非常重视总政治部《指示信》中关于“吸收知识分子来参加发动群众的工作”这一政策,在县城结识、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上层人士,保护了大批珍贵的文化遗产。
赵乃康是当时遵义省立三中的一位教师,也是遵义教育界的著名人士。红军初到时,赵乃康被误作土豪劣绅关了起来,上级知道后,当晚就把赵乃康礼送回家。徐特立按照纠正过去“左”的倾向这一指示,在红军之友社工作的青年小学教师余选华陪同下,首先去拜访赵乃康。
赵乃康家住新城万寿桥(今新华桥)头中营沟文庙附近,徐特立到他家时,他正在书房看书。见一红军老者到来,赵乃康不知又犯了什么事,慌忙起身迎接。余选华是赵乃康的学生,他向赵乃康介绍道:“这是红军干部休养连的徐特立同志,人称徐老,特来看望赵先生。”徐特立谦逊地双手抱拳说:“在老先生面前,何敢言老? ”赵乃康赶紧递过白铜水烟袋请徐特立吸烟,徐特立不会吸烟,婉言谢绝。于是,赵乃康和徐特立边品茶边叙谈。徐特立给赵乃康道过歉后,就向赵乃康介绍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最后,徐特立提出想看看赵乃康的藏书,赵乃康欣然应允。
“请随便看,如有喜欢,不吝贻赠。”赵乃康高兴地对徐特立说。徐特立发现书柜中的《古逸丛书》时,就一边翻阅一边对赵乃康说:“这不是你们遵义的黎庶昌在日本刊刻的古籍吗?庶昌先生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呢!” “遵义乃黔贵发达之区,文化开发较早,文人学士不少,黎庶昌先生就是一个。”
赵乃康取出郑珍、莫友芝编修的木刻印刷的《遵义府志》递给徐特立说:“先生欲知遵义的地舆城池,乡邦事迹,聊可参阅。”徐特立高兴地说:“郑子尹、莫友芝修撰的《遵义府志》,在国中的方志中,可以说名列前茅,可与《华阳国志》媲美。毛泽东每到一地,总喜欢披览当地的地志或野史杂著,你借我几册,我拿给他看看。”赵乃康听说毛泽东要看,当即表态这书就送给徐特立了。徐特立急忙强调:“这些贵重图书,还是应由赵先生保管。毛泽东阅后,一定完璧归赵。”
赵乃康不由感叹道:“早闻共产党军队军纪严明,秋毫不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百闻不如一见,红军得民心,得民心者,不可摧矣。”
告辞赵乃康出来,余选华又领着徐特立去老城拜访书法家王石珊。他们行至一个小巷口,发现有几个红军战士正在烧书取暖,一些线装书已被火烧成灰烬。徐特立见状,赶紧大步上前从火中抢出一本,见是《皇清经解》,立即制止。有位战士不解地说:“这些老古董留下有啥用?上午我们在老城打土豪时,抄出不少的书,顾问李德经过时,一双大皮鞋就在上面乱踩。”
“这些老古董可是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徐特立心疼地对战士们说。他让战士们立即把还没有被烧掉的书封起来,然后送到地方工作部去暂时保存。他又对身边的余选华说:“这些打土豪弄来的书,应该找个地方统一保存起来,办个图书馆,不然失散了太可惜。”他建议将图书馆就办在赵乃康家。
随后,徐特立又叫余选华领着他逐一拜访新、老城教育界知名人士和书香之家,并一一查看了他们的藏书,叮嘱他们要好好保管;又叫余选华召集省立三中学生帮忙,把散存在各地的图书收集起来,集中保存在学校。为了使打土豪搜出来的图书不受损失,徐特立又冒着寒风细雨,独自来到赵乃康家,请赵乃康代为保管这些图书。赵乃康出于爱护图书的本意,建议将图书馆设在文庙里面,得到了徐特立的赞同。
后来,凡徐特立拜访过的遵义教育界人士,都对发展遵义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朱穆伯先生,他不但拒绝了国民党当局一再对他高官厚禄的邀请,还在反动派追杀红军、残害共产党人的腥风血雨中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