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折先导:中央红军突破乌江的重大意义
□陈运洪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断化解危机、突破险境、抓住机遇、走向胜利的历史。红军在1935年的第一个战斗——突破乌江,为红军休整赢得了极为宝贵的时间,为召开遵义会议创造了良好条件。
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军何去何从,牵动着每一位红军将士的心,直接关系着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广大干部、战士对中央军事指挥错误的不满达到顶点;中央领导层对今后的仗怎么打和红军向何处进军的路线发生激烈争论。周恩来于1972年说:“在进入贵州前后,就争论起来了,开始酝酿召集政治局会议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达到遵义,沿途争论更烈。”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抵乌江南岸时,蒋介石以20万大军紧追,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尾随而至,国民党军力图把乌江“变成第二条湘江”。侯之担部在北自遵义茶山关,东至余庆迴龙场,在孙家渡、江界河、袁家渡、迴龙场等乌江北岸十余处大小渡口,长约200余里的河段上部署了5个团和一个机炮营的兵力防守。同时,敌军在沿江渡口南岸,销毁船只,强拆房屋,驱赶人民,挖掘堑壕,构筑工事,妄图凭借天险阻挡红军北渡。
乌江又名黔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全长千余公里,天然落差2000余米,两岸绝壁高耸入云。红军一旦北渡乌江失败,或者没能及时渡江,就将陷入背水作战,稍有不慎,甚至可能会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机。
1934年12月31日下午,朱德在猴场向军委纵队作突破乌江天险的动员报告。1935年1 月1 日,猴场会议作出《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刘伯承急令红一军团一师、二师和红三军团,分迴龙场、江界河、茶山关三路突破乌江。
右路突破乌江最先打响。黔军第八团万式炯团驻守箐口、红岩一带。1934年12月31日,红一师在余庆县城万寿宫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电令:红一师务必于1月3日前突破乌江,夺取遵义。1月1日,红一师第一团在团长杨得志、政治委员黎林带领下,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在迴龙场渡口乘竹筏偷渡,被巨浪吞没。2日深夜,红一军团第一师先遣队在各上下渡口强有力火力掩护和当地船工帮助下,用木筏在水势较为平缓的鱼子塘渡口强渡成功。杨得志回忆:“我们借着江岸闪动的红光,顶着风、冒着雪,披着雪粒和浪花,行进在烈马般的乌江江面上。天险乌江终究被我们突破了。”红军于拂晓击溃北岸敌军一个营及反动民团武装,占领江防阵地。3日凌晨,纵队主力火速用竹筏架设浮桥,顺利渡过乌江。6日,红军全部出境进入湄潭,北上遵义。
中路突破江界河渡口。江界河宽约250余米,流速1.8米/秒,两岸叠峰入云,绝壁耸立。1月2日上午,中央红军先遣团二师四团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命令由第三连连长毛振华率7名水性好的战士泅渡,敌军火力太猛泅渡失败。晚上,部队又组织18名勇士乘3个竹筏在江界河新渡口偷渡,其中两个竹筏被水冲往下游后上岸,毛振华等5人乘坐的竹筏失踪。3日拂晓,突破乌江战斗正式打响。60艘竹筏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冲向北岸时,昨晚偷渡后埋伏在敌人阵地脚下的毛振华等5人奋起接应,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不久,敌人预备队赶到,一营被迫退守江边。危急时刻,师长陈光亲自指挥“神炮手”赵章成三发炮弹在敌阵中爆炸,红军借机猛打猛冲。在战斗中,军委副参谋长张云逸指挥工兵连,加紧扎竹排架浮桥。随后,军委纵队(从猴场出发)及后卫红五军团也由此渡口先后渡过乌江,江防黔军全线崩溃。
川南边防第一旅旅长易少荃、副旅长任骧率1个团驻防袁家渡一带。3日上午,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在孙家渡打死敌机炮营长赵宪群,强渡成功后经珠藏包抄江界河守敌后路,敌人军心开始动摇,守敌向遵义溃逃。
左路突破茶山关渡口。茶山关峰岭巍峨,悬崖峭壁。关下峡谷深切,江流湍急,夹岸悬壁陡立。黔军二十五军侯之担教导师第一旅刘翰吾两个团驻守茶山关一带。1 月1 日晨,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四师十二团七连抢渡洛旺河渡口,跨过开阳境内的清水江,兵分两路,直奔乌江南岸的桃子台、茶山关渡口。1月3日,红三军团四师十团抵达茶山关渡口南岸时,刘翰吾慑于红军声威,不敢应战,连夜弃阵逃回遵义。红军在当地船工及群众协助下,捞起沉船,并搭浮桥。1 月4 日至6 日,红三军团分别从开阳桃子台、茶山关、楠木渡渡过乌江,进入播州区尚嵇镇一带。
突破乌江历时5天,击溃黔军4个团、2个营约4000人,使黔敌闻风丧胆,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补充了红军装备,红军声威震动黔北。
突破乌江是红军面临的生死之战、传奇之战,粉碎了国民党凭借乌江天险围堵红军的企图,也宣告了李德等“左倾”错误路线的终结。
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突破乌江,挺进黔北,是中央深谋远虑的战略方针。各军团先头部队进行“突破乌江”“拿下遵义、桐梓”“完成军委交给的任务”的政治动员。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军委统一指挥,战斗动员充分,干部以身作则,克服困难,砍竹子、编竹排、搭浮桥,用火力封锁对岸,并集中主力,选定恰当的突破点,组织强有力的攻坚行动突破乌江。
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北渡乌江必须具备大木船、大晴天、好船夫三个条件,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侦察和问计于民,相继制定了江界河“佯攻渡口,主攻小道,利用时机,抓紧架桥。”迴龙场“佯攻老渡口,主攻老渡口上游大约两公里的新渡口。”同时,工兵指导员严雄召开架桥献策会,听取了当过篾匠的杨玉宝、放过竹排的李景高、做过铁工的李成凯等战士的建议意见。各军团创造性地将单层竹筏改为双层竹筏的“五保险船”,捆竹排架“蜈蚣状浮桥”,实现 “红军水马”强渡乌江,变天险为通途。
天险面前敢打必胜。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英勇的红军无所畏惧,三路突破乌江,让敌人分兵作战,并采取灵活多变的泅渡、偷渡、抢渡、佯攻、主攻、强攻、火力侦察、寻找渡船、搬起沉船等战术,在运动战、迂回战中来消灭敌人。涌现出了开路先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团和红三军团第四师第十团,强渡乌江模范连红四团一连,虎胆英雄毛振华为首的尖兵队,神炮手赵章成和军委奖励突破乌江的22个勇士等先进典型。突破乌江的全面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指战员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以及红军战士在惊涛骇浪面前,斩关夺隘、勇往直前的决心。
军民鱼水代代相传。敌人在乌江沿江200余里进行了漫长的环形布防,为破此被动局面,当地村民和红军一起砍竹子、扎竹筏,献门板、搭浮桥,作向导、当挑夫,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红军渡江。还得到了当地老船工安清和、赵子云、周金科、宋月钊、黄德金等撑船、带路的帮助。在烟波浩渺的乌江百里战场上,用最快时间建起了一条条“生命通道”、用生命搭起了一道道生死相依的“连心桥”……
红军转战遵义3个多月,在黔北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和红色基因。
余庆大乌江镇迴龙场红军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