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965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25

沈佺期:让五七言律定型的诗人

 

□程应峰

 

  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唐代五七言律体至沈宋而定型。唐诗也因五七言律的定型而走向高潮。

  少年时代的沈佺期,博览群书,儒家经典、史籍以及道教和佛教经典都有涉及。十三四岁时,沈佺期作西南游,到巴蜀,过荆湘,模山范水,诗赋才华在游历中见长,为世人称道。他的《钓竿篇》:“朝日敛红烟, 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 鱼似镜中悬。逼楫时警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 潭静欲留船。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写“纶钓嬉游”之事,虽有寓有托,但格调轻松愉快。通篇气局严整,属对工丽,脉络清晰分明,开合相生,铺叙转换极其自然,用事贴切不着痕迹,形象生动逼真,色泽明丽鲜艳,意境清幽广远。可谓“情多、兴远、语丽”。

  除此之外,沈佺期还是音律高手。他在《范山人画山水歌》中论及音乐时说:“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正是由于“一草一木栖神明”的山川天地世界,开启了音乐的生命境界和活泼的生命情趣。欣赏者才能在音乐之流中,忘形释意,神游物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用个体生命去贴近和融入宇宙的大生命,纵浪大化,与物推移。也就是说,音乐的存在,足以引领人们去把握大千世界万千形象里最深刻的节奏,最强劲的起伏。

  由于知识渊博,才华出众,公元675年,年仅19岁的沈佺期便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预修《三教珠英》——一部大型宫廷诗人诗歌选集,参与预修学士达47人。当时文人,以沈宋为杰出,每以丽词,邀女后欢喜,上官婉儿又为之染翰着色,朝野争羡。期间,沈佺期因受贿入狱,正合了乐极生悲之说。

  沈佺期出狱时,武则天称帝,38岁的沈佺期得以复职,后被召拜为通事舍人。这以后的十年,他平步青云,四次左迁,至给事中之职。

  705年,中宗即位,杀张易之。沈佺期被诬为谄附张易之,从而作为张易之幕僚被流放,经儋州,过交趾,至流放地驩州。他为此写过一首《被弹》:“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万铄当众怒,千谤无片实。庶以白黑谗,显此泾渭质。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事间拾虚证,理外存枉笔。怀痛不见伸,抱冤竟难悉。穷囚多垢腻,愁坐饶虮虱。三日唯一饭,两旬不再栉。是时盛夏中,暵赫多瘵疾。瞪目眠欲闭,喑呜气不出。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安得吹浮云,令我见白日。”感叹举人非贤,反受其诬;小人得势,罪莫须有;无端获罪,不知所措。这首诗有对遭受打击后的反思,那就是:自己涉世尚浅,性情耿直,锋芒毕露,遭人妒忌,被人诬陷,一不经意成为宫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在狱中及流放途中,他写下了众多感时伤怀之作,如《初达驩州》《岭表逢寒食》《驩州南亭夜望》等诗,思念京华和家室,情调凄苦,风格沉郁,境遇凄凉,感情真实,广受推崇。

  706年,沈佺期遇赦,返回长安,写下了《回波辞》:“回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录,袍笏未复牙绯。”707年,被召拜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作文学侍从,常侍宫中。期间诗作,多属应制,内容空洞,形式华丽,带六朝绮靡文风。如《龙池篇》:“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为。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薇。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此诗作于712年唐玄宗登基时,描写了池中的倒影,把地面的宫殿与天上的世界混合起来。皇帝和太阳的光辉一起照亮了周围的宫殿和池中的生物。以皇帝即位如登仙的传统隐喻,江水流向玄宗的水池,而不是遵循常道流向大海。此诗后为崔颢所秉承。也是这首诗,有人谓为:浑然不凿。

  当然,其奉和应制之作,并非一概内容空虚、格调低下。仍有一些描写人们对战争厌倦,对亲人思念的诗。如《杂诗》:“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再如《古意·独不见》一诗:“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十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白照流黄。”情景交融,悲怆凄凉,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

  沈佺期作文学侍从后的八年中,勋位渐高,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这时,他的七言诗,格律谨严精密,臻于成熟。他因此被后人誉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人物。应该说,他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意义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高秉在《唐诗品高序》中说:“沈宋之新声,苏张之大手笔,此初唐之渐盛也。”元稹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钱良择也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