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965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1-06-25

余留芬:小锅酒有“非遗梦”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固态发酵法、自然冷却水、木质糖化箱、不锈钢天锅、木制蒸酒甄……这些别具地方特色的酿造工艺和设备,在周边7个乡镇种植的2万余亩优质高粱加持下,让寂寂无闻沿袭了600多年的彝家小锅酒,从“滇黔锁钥、川黔要塞”盘州的大山深处喷涌而出。

  这种完美蜕变,归功于一位将彝家小锅酒视若珍宝的“女强人”——全国政协委员、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党委书记、贵州岩博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留芬。

  走进地处黔西高寒山区的岩博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青瓦白墙、井然有序的小楼点缀在青山白云间,一条条平整的乡村公路如同绸带串连起数百户人家。氤氲在一片薄雾与阵阵酒香中的小山村,透着一种独有的盎然生机。

  “岩博的村庄环境已经和酒厂融为一体,村在厂中、厂在村中,我们自己叫做‘花园式酒庄’。”站在山腰一处观景平台上,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尽收眼底,余留芬颇显欣慰地说。

  与岩博酒厂融为一体的,还有数千岩博人。在“村企合一”的岩博模式治下,村民们迈着“村企共营、以企强村、以企富民”的步子,通过入股成为公司股东、就近到酒厂上班、参与厂区管理及依托企业搞种养、跑运输、自主创业等,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6万元。昔日贫困落后的空壳村,亦变身为集体经济积累近1亿元的小康村、文明村。

  追忆往昔,一首民谣曾道尽全村苦楚:“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门就是猪粪塘。一年种粮半年饱,有女不嫁岩博郎。”但信奉“人生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勇气”的余留芬,不仅嫁了过来,还成了这里的“女当家”。始于2001年,她接任岩博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从改变基础条件——修路入手,先后盘活集体林场,兴办煤矸石砖厂、生态山庄、特种养殖场、火腿加工厂等,一路披荆斩棘、闯关过坎。

  2014年3月,岩博酒厂基于当地彝族群众擅酿小锅酒,以“村集体投资+村民入股”方式收购酿酒小作坊起家,很快成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产业担当。2016年,岩博在全省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7年10月,全新亮相的“岩博人民小酒”在党的十九大上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一炮打响”成为网红酒类品牌。2020年,这家村办企业逆势增长,“人民小酒”销售额突破4亿元、生产总值达10亿元。

  “岩博小锅酒已经沉睡600多年,我们现在总算是把它‘叫醒’了!”余留芬说。

  名利双收背后,是人与酒的相互成就。如今,彝家古法酿造技艺重焕荣光,被业界赞誉为“酒质绵柔甘洌、晶莹剔透,不打头、不上头、不伤肝,口感细腻滑柔、持久清香、醇和通透、尾净余长”的“人民小酒”,与曾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头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多个光环的余留芬,已然成为美丽新农村岩博的两张耀眼名片。

  而在追逐更大成就的道路上,余留芬仍未止步。她的新任务之一,是努力将源自明代彝族水拌酒发酵、小锅蒸馏技法的“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据了解,由盘州市推送的“岩博小锅酒制作工艺”,已于2019年4月入选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保护、传承上有了地方“官方保障”。然而,信息工业时代的白酒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市场对酒企的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长年坚守全链条生产、全手工酿造的小锅酒传统工艺,仍面临着愈加严峻的传承挑战。

  “小锅酒酿制工艺数岩博一支最完好,历史文化悠久、内涵外延丰富。”余留芬认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有着复杂的因果链及交互关系,结合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现状及未来发展所需、人民群众所盼,促其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既符合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也紧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之大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当其时”。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余留芬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请求将“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提案。按其规划,依托岩博小锅酒酿制工艺,充分发挥文化转产作用,岩博酒业将做好市场布局、完善产品结构、强化品牌推广,力争5年内实现产能1.5万吨、产值15亿元,带动就业逾2000人,并完成整体打包上市;支持岩博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高粱种植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从而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将遵循‘立好一个振兴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创建一个生态景区、完善一套产业链条、打造一个生产基地、塑造一个优质品牌、建成一个美丽乡村’的‘七个一’总体布局,致力于让‘人民小酒’享誉千家万户,把岩博村建成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全国百强村’,让更多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余留芬自信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