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岜沙村寻访“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岜沙村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西南面,距县城约七公里,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村寨,村民至今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是中国现今唯一枪不离身的苗族村寨,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2014年3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 走进神秘的原生态部落 ◆
岜沙村是一个具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苗族村寨。岜沙人自称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当年蚩尤被黄帝打败后,其部落开始了向西南的大迁徙。岜沙苗族的祖先是大迁徙的先头部队九黎部落的一支,经过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最后来到九万大山东麓这个林深草茂的地方居住下来。因为没有太多的外界扰乱,岜沙村还一直保留有古老的生活习俗。
岜沙村由大寨、宰戈新寨、王家寨、大榕坡新寨和宰庄寨等五个自然寨组成,分别散落在山脊两侧,相距不过千米,呈现分散的星状布局格局,形成了“五星连珠·云中部落”的空间形态。从远处遥望岜沙村寨,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星罗棋布,大小禾仓穿插其中,整个村寨掩映在古树翠竹中。每到做饭时间,村子里就会升起袅袅炊烟,如同白色的丝绒,暖暖地罩盖在村寨之上,显得温馨恬淡、古朴宁静。在村间小径及山坡的空地上,或聚或散、或疏或密地竖立着一排排高大的禾晾架,秋收时节,禾晾上挂满了沉甸甸、黄粲粲的禾把,好似给村寨围上了一条金色的长龙,映得秋日更加金黄。村寨周围的梯田成片成群,顺着山势,层层叠叠,从山脚一直延伸至山顶,像一条美丽的苗家腰带,装点着雄浑的大山,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构成了一幅浓浓的山地田园风光画卷。
岜沙村的环境恰如其名,“岜沙”是侗语地名,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村内植被茂盛,古树参天,环境优美。街巷以青石铺地,纵横交错、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石板路与周边的吊脚楼、禾仓、禾晾架、古树、翠竹共同形成了岜沙村独特的街巷风貌空间。
岜沙盛产杉木,是上好的盖房材料,其木质不变形、耐腐蚀、防虫蛀,因而村里的民居建筑几乎都为杉木建造。传统民居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属于南方干栏建筑,穿斗式歇山顶结构,用杉树皮或小青瓦覆盖。民居一般体量较小,可分为两种类型,楼房吊脚楼和矮吊脚楼。楼房一般为三层,底层墙板横装,主要用来关养牲口、家禽和堆放柴火、肥料、安碓;二层设火塘、长廊、卧室;三层放置平时少用的杂物。坐落在山梁上的民居大多是矮脚房楼,主要是防止房屋被大风吹歪或吹倒。矮脚楼不设底楼,一般在柱子距地面1.5尺的地方穿枋铺枕镶楼板,以隔离地面防潮,屋内结构与设置基本与楼房相同,牲口则关养在一侧的偏厦里。民居都只开很小的推拉式窗户,平时很少开启,有的民居甚至不开窗户。
◆ 古老的树木崇拜 ◆
岜沙人自古就有树木崇拜习俗,认为树就是神灵,他们不仅有灵魂,而且还有生命,越是古老的树就越神圣。岜沙村寨周围有大面积的古树林,多为枫树、樟树、柏树、荷树、银杉、红豆杉等树种,大部分树龄都在百年以上。岜沙人称这些树为“保寨树”,并作为神灵来祭拜。村民认为这些树关系到村寨的龙脉,是全寨的命根子,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否则会破坏“龙脉”,给全寨带来灾难。村民们上山拾柴都自觉保护幼苗和树干,只修剪杈枝或砍枯树,偶尔也伐一些杂木,打成捆挑到城里卖,但从未用车拉过。村里人认为,畜力运输工具载量大,砍伐树木就会多,会破坏森林及环境。
岜沙的树木崇拜还体现在把人的一生活与树木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出岜沙人特有的朴素生态价值观。岜沙人自古以来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与草木鸟兽地位相同的一部分,生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人出生,表明祖先魂灵以肉体形式来到世界;一个人去世,则意味着灵魂回到远祖中去。每当寨子里出生一个孩子,他们就种下一棵树,把孩子寄拜给这棵苗语称为“杜久”(汉译为“和树”)的长绿乔木,并让这棵树陪伴孩子成长。小孩一旦生病,父母就抱着孩子放到这棵树下的石板上,同时拿来糯米饭、腌鱼和米酒祭树,祈求树神保佑孩子健康平安。待孩子长至十八岁婚嫁时,男孩从村边树林里采伐一部分树木造吊脚楼娶亲,女孩则以其树作为嫁妆陪嫁,称作“十八树”。每个人在生前,无论年龄多大,也无论富贵贫贱,一律不置备棺木寿材。当村里有人死去,就砍下那棵树作为棺木,搭起他魂归故里的桥梁,在密林深处埋葬掉死者,同时,在掩埋死者的泥土上再次种下一棵树,生命便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开始轮回。
◆ 独特的传统习俗 ◆
岜沙是典型的苗族村寨,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既有苗族文化的共性,也保留自身的独特习俗,至今仍传承着许多古老的民俗活动,其中尤以成人礼俗、“守垴”活动和“斗牛拉鼓”竞技最为独特。
岜沙成人礼俗,是岜沙这支苗族分支所独有的人生礼仪习俗。凡年满十五周岁的男孩都要接受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洗礼——成人礼,苗语称为“补荡拎溜”。在举行成人礼的头一天中午由房族中的本家鬼师为男孩剃头,剃头的方式是拿平时割草用的镰刀,从头中央向外剃掉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住头顶中部的头发挽成发髻,再用黑底白花包头帕子包成一圈,并给男孩换上新装。剃下的头发要放入火中烧掉,认为乱扔所理的头发,一旦被鸟雀、老鼠之类的动物带到野外,人的魂魄就散了,就找不到祖先来保护。“补荡”这天男孩父母会邀请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为他举行成人礼,并邀请上亲朋好友共同见证。岜沙男孩在成人礼中挽成的发髻,在岜沙苗语中称为“户棍”(鬏鬏),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可以体现出他们的彪悍和勇敢,同时也是岜沙男人地位和权威的象征。“户棍”是至今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以至于西方游客把岜沙男子称为“活着的兵马俑”。据说,这种发式和头巾是苗族先祖蚩尤的装扮,岜沙人也因此认为自己是最正统嫡传的苗裔。岜沙男孩过完成人礼挽起“户棍”后,就可以“入堂”了,有了社会责任,可以谈婚论嫁,将承担起岜沙人所有的权利和义务,参加村寨的各种重大事务活动。祖先会处处保护他,鬼魔不敢随便侵扰他,老虎也不敢伤害他。
“守垴”活动源于社会动乱的年代,为防盗防抢,村中青壮年便持枪来到村旁一个叫守垴坪的地方守护村寨。姑娘们为安抚守垴的青年男子,便结伴而来陪同守垴。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垴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转而成为岜沙男女青年社交恋爱的一种方式。苗年期间,从初一到初九,村内男女青年晚上都要进行守垴。守垴活动有荡秋千、吹苗笛等,现在苗笛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为竹制,声音清脆,曲调低沉委婉,最能表现男女青年丰富细腻的情感,寄托相互爱慕的情愫和对美好未来的遐思。
“斗牛拉鼓”是岜沙村特有的一项竞技活动。传说当年孔明来到苗疆时,看到部落之间相互凶残的争战,不少人为此流血丧命,他为了平息战火,于是用斗牛来替代战争,但岜沙人爱惜耕牛,不愿让牛斗死斗伤,就发明了斗木牛、拉木鼓的比赛活动,久而久之,“斗牛拉鼓”就变成了岜沙人喜爱的一项传统竞技活动,流传至今。
如今岜沙苗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还被赋予了各种称号,在村内的一处热闹的场坝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列有岜沙苗寨的六个称号,除了前面说的“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的称号外,还有两个很有趣的称号是“地球上最神秘的21个原生态部落”和“人一生必到的55个旅游目的地”。这两个称号对岜沙苗寨来说很贴切,岜沙确实是值得人们来体验感受的神秘之地。
(执笔: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勘察设计处处长董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