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石赞清传略
(求学励志篇)
□石朝江
石赞清,字次臬,一字襄臣,贵州省黄平县旧州寨勇村人,生于清嘉庆十年(1805),卒于同治八年(1869)。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石赞清的爱国行动扬名中外,多次受到皇帝以及两宫太后的表彰。他曾任天津府知府、顺天府府尹、直隶布政使、湖南布政使、太常寺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工部右侍郎等,为我国晚清有影响的名臣之一。
石氏原籍山东省青州府寿光县,入黔始祖石荣于明初调北征南来到贵州,任指挥使驻守平越卫(今福泉),后移驻清平卫(今凯里炉山)。明朝兴世袭,石氏多代世袭清平卫指挥使,七世祖石邦宪升任湖广大总兵、明朝前军右都督。十三世祖石文卿卸甲归田,带着两个儿子移居黄平州,繁衍了旧州石氏家族。石赞清系入黔始祖石荣之二十代孙。
《贵州通志·人物志·石赞清》载:“石氏曾祖某、祖某、考某,祖考皆赠资政大夫;妣某某氏,皆封夫人。”这与《石氏族谱》记载是相吻合的。
石赞清两岁时,母亲即病逝。5岁时父亲也去世了。三叔父石荣山收养了石赞清。石荣山是石氏家族中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他看到石赞清聪颖过人,很是喜欢,经常教他背诵一些唐诗宋词和读《三字经》《千字文》。石赞清学习能力强,叔父教他读书,只需读一两遍即背诵下来了。石荣山视石赞清为己出,既要求严格,又关怀备至。石氏家族传说石荣山还专门备有一根小竹片,石赞清背诵唐诗宋词、《三字经》时,读错一个字,都要挨石荣山用小竹片打手心一次,读错三字以上就要罚跪。
一次石荣山让石赞清听写时,石赞清写错了两个字,被罚后,石荣山却躺在床上睡着了,直到凌晨鸡叫,石荣山醒来,看到石赞清还在小方桌上写字。石荣山要他上床睡觉,可他却坚持要石荣山起来听写,石荣山起来念了一百多个字,石赞清居然一个字都没有写错。石荣山的早期启蒙教育,对石赞清的一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在贵阳贩卖黄平苗家斗笠的大伯石云山带着两个马夫回黄平贩运斗笠,才知道自己的二弟去世了。石云山决定将石赞清带到贵阳抚养,培养他读书。
石云山带着5岁多的石赞清和两个马夫沿着湘黔驿道返贵阳,来到平越(即今福泉)城下时,石云山叫两个马夫给马喂食进水,他带着石赞清绕平越城走了一周。石云山一边走一边对石赞清说,我们石家本来是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氏,几百年前,一世祖石玉庆参加了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战死了。二世祖叫石荣,他于明朝初年调北征南来到贵州,因屡立战功,授职千户,曾经驻守过平越卫,后来改任清平卫指挥使。明朝的官员是世袭的,石氏沿袭清平卫指挥使十余代人,其中七世祖石邦宪还升任湖广大总兵、前军右都督。当时石赞清虽然年幼,但他还是隐约知道,石氏家族在明代是了不起的,出了好些人才,对国家有过贡献。他对石云山说:“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大官,要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石云山将石赞清送到贵阳一家小有名气的私塾读书。私塾馆的主人姓高,仅聘了一个姓毛的塾师。高馆长与毛塾师一道面试了石赞清。石赞清一下子背诵了十来首唐诗、宋词,对《三字经》倒背如流。高馆长和毛塾师甚是喜欢石赞清,他就这样入馆读了书。当时包括石赞清在内,塾馆里只有八个学生。石赞清的年龄最小,但他的学习成绩很快就超过了比他年纪大和早入私塾的另外七个学生。
半年后,石赞清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并且习得一手好字,八股文章也写得越来越好,深得毛塾师和高馆长的喜爱。
可是不久,石云山雇请的两个马夫从黄平驮运斗笠在平越至龙里的驿道上被强盗抢了,马夫及两匹马都下落不明,石云山焦急而病,才六岁多的石赞清停学了,他毅然承担起了上街贩卖黄平苗家斗笠的任务。
毛塾师得知石云山面临破产的情况后,对高馆长说:“石襄臣极为贫穷,但资质独特,放弃学业实在太可惜,您将女儿许配他为妻,资助他求学,定能成名。”
高馆长接受了毛塾师的建议,将4岁女儿许配于6岁的石赞清,订了娃娃婚,全力以赴支持他读书。这之后,石赞清读书更加勤奋了。
嘉庆十七年(1812),贵州学政主持全省童子试,石赞清报名应试,考试成绩为贵筑县第一名。后又通过府试、院试,就读了贵山书院。进入贵山书院读书的人,大多是贵州地方官吏、驻军或有钱人家的子弟,而石赞清凭着岳父的鼎力相助而入学。
一日,书院考试,院长巡视考场时发现石赞清迟迟没有动笔,于是问他是何原因?石赞清回答说平素作文习惯打腹稿。院长一听不以为然,便讥诮道:“腹稿无佳文。”石赞清委婉地反驳道:“腹稿有佳音。”院长认为石赞清不尊重师长,要老师将他的试卷“置之榜末”。可老师却具实改卷。结果张榜成绩时,石赞清得到了参与考试学生的最高分。这之后,贵山书院院长也喜欢上了石赞清,多次要求学子们向石赞清学习。
道光十五年(1835),石赞清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举人。但他没有急于找事做,而是一面帮助岳丈打点塾馆、教授学生,一面认真攻读儒家经义,他的奋斗目标是要考中进士。他没有忘记大伯父、三伯父对他的期盼,没有忘记岳父及毛塾师对他的教诲,他决心努力去实现自己对长辈及恩师的承诺。
石赞清18岁时,与高馆长的女儿结为夫妻。石赞清废寝忘食攻读儒家经义,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八年(1838),33岁的石赞清考进士中榜二甲,以知县分发直隶供职。
当时直隶总督是琦善。这位旗人出身的封疆大吏平生骄横跋扈,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却从心里厌恶科甲出身的官员。同时,他还有以貌取人、以地取人的偏见。在琦善看来,边远落后的贵州是出不了什么好官员的。当石赞清到总督署进谒琦善时,琦善接过石赞清呈递的名状后,十分蔑视地问,你就是从贵州来的石赞清吗?石赞清回答,是,大人。没想到琦善竟以其貌不扬,来自小小地方而不适合到直隶大地方当官为由,对石赞清无理斥责。
石赞清压住心中怒火说:“大人所谓不称者,以学乎?职进士出身也;以才乎?职未尽任也;以貌,则职曾引见来?”石赞清的话用今天的白话文来说就是:“大人认为我不适合当官,是认为我没有学识?要知道我是进士出身,你认为我没有才干?我还没有到任,你又怎么知道我没有才干呢?我不曾托关系求你谋一官半职,我的相貌长得怎么样又有什么关系呢?来自小小地方又怎么了?”琦善一听,犹如被人揭了隐私,顿时气得脸色大变。
石赞清走出直隶总督署大门,琦善的轻蔑深深地刺激了他。他暗下决心,不在直隶干出一点名堂来,决不回贵州见父老乡亲。
石赞清说到做到,他于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走出贵州,直至1860年,他才回到了阔别23年的故土。